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51章 内务府的构想(求评价票!)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一上午将八局全部转了个遍,也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的灵感与想法。

本仁殿。

小书房中。

朱雄英此刻正将这些想法与前世的记忆,迅速的整理记录下来。

密密麻麻的写了好几页纸。

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烈酒制备】。

四个字后面还有着两个小字“酒精”用括号括起来了。

然后,便是一段让外人看不懂的图文。

“原料:酒。

目的:提纯乙醇。

设备:一个细口的瓶子,细长的竹子(导管),套管,加热装置,生石灰(石灰石代替亦可)。

过程:加热酒蒸发乙醇,将乙醇的蒸汽冷凝为液体的,制作一个套管,里面灌满冷水。

将瓶子和竹子连接起来,泥巴密封。

水浴加热,用容器将蒸馏出的乙醇收集。(蒸馏,加热蒸发和冷凝收集。)

注:一次蒸馏不行,需要多次蒸馏。大概2~3次,得到95%的酒精。

纯乙醇须进一步除水。

将石灰石加入95%的酒精,然后过滤。

注意:乙醇要远离火源!”

相应的还配着这一过程的示意图,清楚明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朝的白酒酒精度大致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八左右,但在这已经算浓度很高的酒类了。

若是朱雄英将高达五六十度的烈酒酿造出来,那钱财便如流水滚滚而来。

只不过,现在老朱为了粮食所颁布的禁酒令还没有撤销,这个还需要好好谋划一番。

接着后面,还有——【白砂糖的制备】。

“提炼白糖的简易方法——黄泥水淋糖法

1,将成熟的甘蔗榨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然后等待凝结成黑砂糖。

2,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漏斗中留下白霜,这就是最早的白糖。

…………”

虽然,此法得到的白砂糖和现代的没法比,但是颜值和味道足以吊打现在所有的糖类。

其实这个方法在唐高宗李治年间就被人无意间发现,只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才被广泛应用。

也就是说现在有着一小部分的人已经知道了这种制糖方法,可还没流传开来。

至少朱雄英在皇宫没见到。

没有普及,那他就可以抢先一步占领市场,而且不仅仅是白糖本身,还可以考虑考虑生产一些糖块、水果糖之类的东西。

后面还有着,肥皂(香皂)、花露水(香水)、大棚技术、玻璃、水泥、高炉炼钢技术、燧发枪、米尼步枪……

这些东西都是他前世记忆的,有些技术的制备工艺他也不太清楚,只是把自己了解到的全部记录了下来。

毕竟他也不是相关专业的人。

他只是为这些发明创造指明方向,具体的操作实施和生产都需要匠人们来完成。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会用人和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

具体的事情自然会有人帮你完成,永远不要小看群众的智慧。

朱雄英其实就是这么想的,这些东西要让他一个个的抓着,那他也就不用干别的了。

既然他现在掌控了八局,那就要学会利用资源,学会利用人才。

而他只需要在这之前建立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即可。

想到这,朱雄英心中有了计划。

将这些纸张全部收好,重新拿出一张白纸,开始构思。

他一开始其实是想到清朝的内务府。

清朝吸取明朝阉宦干政的历史教训。

不过他引以为鉴的方法,是把明朝阉宦该办的事都交给内务府去办了。

明朝公公们自称“皇帝之内官”,清朝内务府包衣也是“奉天子之家事”。

从字面上看并无不同。

但是不能就此把内务府直接理解成明朝宦官机构的替代品,这些只是内务府职能和内务府包衣身份定位的一部分。

清朝内务府的组成结构、人事安排和收支用度上有着很不一样的特色。

这方面体现的特色就集中在“权”和“钱”俩字上。

首先,内务府管理的是皇帝的私产,又称内帑。

明清两代的皇帝在怎么使用内帑,如何花钱挣钱的态度也颇为迥异。

明朝皇帝,尤其是嘉靖和万历,堪称出了名的铁公鸡。

《明神宗实录》记载着这么一件事:

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惨败,辽东局势急剧恶化,亟需钱粮饷银,大臣们多次奏请万历皇帝拨出内帑,后者就是无动于衷,

性格刚直的辽东巡按张铨实在看不下去,拟了一道措辞非常尖刻的奏本,

“……陛下内廷积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无用之地,与瓦砾粪土何异?发帑之请,叫阍不应;加派之议,朝奏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