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50章 火药颗粒化技术(求评价票!)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兵仗局的管事太监刘孟在得到允许后,率先迎上前去。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听着这请安的话,朱雄英不由得向魏忠贤看了一眼。

行礼打了招呼,刘孟来这才又带着朱雄英他们进入了小院。

这个小院依托皇城而建,四面都是工坊的房间,中间是个院子。

除了工部的三个工匠,这里面还有內监的十个工匠。

看到朱雄英进来,都诚惶诚恐伏地跪拜。

之后。

朱雄英才开口说道,

“诸位为我大明打造兵器,劳苦功高,都辛苦了。

今日本宫来此只是来看一看,并没什么大事,诸位尽管做自己的事情。”

说罢,他也不管这些人了,而是转头问了问刘孟关于火器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装备火器的军队编制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

早在元朝时期,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

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

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

相对于火器的使用,火药则要更早,花样也更多。

公元十世纪之初,中国就已将火药用于军事。

据《宋史》记载: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

宋军用火箭、火炮与南唐作战。

到仁宗时,有著《武经总要》中,综述了当时的火器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咀、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十余种。

直到十三世纪中叶前,开始出现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铳。

它的发明使火药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元朝在宋朝发明的突火枪和火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金属管形火器。

之后,在红巾军起义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中,金属管形火器已普遍应用,并已使用弹丸。

金属管形火器的出现,是火器兵器发展史的一项重大变革。

在大明建国后,鉴于火器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强大破坏力和火器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开始着手建立专业火器部队和规定火器在军队中的比例,

如洪武十三年年,朱元璋就正式下令规定,

“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以上明军所装备的火器与冷兵器的比例,明显地反映了明代火器装备的普遍,并且已有一定的定制。

不过,也仅此而已了。

因为,火器的发展一直一来都受制于火药。

这个时候,有工匠拿来了一把大明制式火统,一米多长,木制的长杆加上头部的铁管。

让人感觉这就是根烧火棍。

朱雄英还没见过真实的火统,现在看见了却大失所望。

这玩意哪里像个枪了,与前世的枪械相比,这玩意就是木棒子上面套了根铁管。

他前世在家都能给手搓出来。

按捺住吐槽的情绪,朱雄英问了个他觉得很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火统能杀得了江湖武林里的那些高手吗?”

刘孟神色一顿,随后苦笑道,

“回殿下,奴婢确实不知道。因为从未有人拿着火统去对付那些武林人士。”

看着朱雄英皱着眉头好像不太高兴,刘孟心中一紧,接着又说道,

“殿下,这些火统装填十分麻烦,一枪放过若是没有击中目标,那还不如刀剑有用。

而且江湖中人有轻功傍身,要想用火统击中非常困难,即便击中了也顶多是身受轻伤,并不致命。”

“那用大炮轰呢?”

“额……,那些武林人士就算再厉害也是血肉之躯,估计是扛不住大炮的,不过和火统相比,大炮更是笨重很难击中目标。”

朱雄英轻轻点了点头,刘孟则是松了口气,他心中泛起嘀咕,难道太孙殿下这是要拿着大炮去打那些武林高手?!

还没等到他多想,耳边声音又出来了。

“这些火统你们没想过要改进一下吗?”

刘孟叹了声,接着解释了一番。

朱雄英这才明白了,火统的样式改进现在已经到了瓶颈,无论形式的改变如何,也无法增强火药的威力。

火药才是关键。

自元以来使用的火药都是粉末状的,威力不算大而且填装不易,运输不便、燃速不均匀、极容易受潮等诸多问题,使得火器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本就看天意。

作战的时候一遇风雨阴天,火药极难防潮,受潮后根本燃烧不起来,之后火器就都变成废铁了,想在用非得等到烈阳天曝晒才行,打仗要命的关头哪里等的起天气。

除此以外,粉末火药运输也不方便。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