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封建王朝都有昏君,这仿佛昏君也是历史大餐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他们或酸或苦,或辛或辣,给人独特的味觉刺激。当然我所指的这种刺激是咱们站在看历史的角度上品位出来的,绝对不是当时人们的感受,设身自己是这些君王的臣民似乎就只有痛苦、怨恨、悲伤与无奈了。(其实想办法做个投其所好的谗臣、奸臣就不会感觉这样了!)
我们都知道对于东汉而言,昏君是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其实这还不太确切,因为说汉桓帝为昏君多少有些勉强。固然他是“党锢之祸”的责任者,但这个皇帝应该说是个大懒蛋!他先是被梁冀左右着,梁冀倒后又是事事任宦官处理,屈指算来没有一天是自己“承包”的。既然他什么都不做,也就不会做错,他的问题是根本就不适合当皇帝,而不是当不好皇帝。
可是,汉灵帝刘宏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不容质疑,汉灵帝是个昏君,但是他这个昏君充其量也只是小打小闹,与唐僖宗、明武宗甚至是清代的咸丰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他出在大汉最最关键的年代,而直接影响到大汉王朝的灭亡,所以他头上这个“昏君”的帽子戴着虽然有些大,但恐怕也是无法摘掉了。
我这么说是回护汉灵帝刘宏吗?不错,在下确实有回护之意。因为刘宏这个人并不是像历史课本上写的那么昏聩荒淫无可救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过是糊涂没有主见罢了!刘宏这家伙有人性、有情谊,时而精明,时而糊涂,时而豪爽,时而又小家子气,谗臣的话他信,逆耳忠言他也能接受,总之是忘性大又无主见,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这一点他就好象是一块未染色的布匹,你给他上什么颜色他就是什么颜色,而且他还不着色,只要一洗马上就掉。你说他禁锢党人暴虐士人,可是他还求贤若渴时而宽怀;你说他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可是他还谦虚好学爱好广泛;你说他胆怯怕事毫无建树,可是他还仰慕圣贤总想有所作为……总之这个人做事不经过大脑,想起来什么就做什么,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今儿做完明儿就忘,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说起汉灵帝刘宏的身世其实颇值得可怜,他是汉明帝刘庄的玄孙。其曾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祖父刘淑(和党人“三君”的刘淑同名同姓),父亲刘苌受封为解渚亭侯,这样一个世袭的小侯位不过是王室诸侯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断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少年时期的刘宏是不幸的,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继承了解渚亭侯的爵位跟自己的母亲董氏过着平淡的日子。可是命运之神真是眷顾这位小侯爷,竟然叫他意外成为了皇帝。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的年底,三十六岁的汉桓帝刘志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一轮由外戚和宦官主持的扶持小皇帝的闹剧又开始了。踌躇中的皇后窦氏和他的父亲大将军窦武踌躇再三也没有下决断,最后招来了侍御史刘倏询问意见。这就是《后汉书-窦武传》所载“武召侍御史河间刘倏,参问其国中王子侯之贤者,倏称解渚亭侯宏。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
有谁想到,刘宏能当大汉皇帝竟然全在刘倏的两句话上!而大权在握的窦武为什么要征求刘倏的意见呢?
仔细分析一下,我觉得其原因无外乎有的三点:
一.刘倏担任侍御史,离皇帝比较近,接触窦氏父女的机会也相对要多,想必他与窦武的私人关系一定非常好;
二.刘倏其人本就是宗室成员,他出身在河间王一枝,对于皇帝的选立是有说话的资格的;
三.驾崩的汉桓帝刘志也出于河间王一枝,既然为他选继承人自然血缘不能太远了。
所以对于窦武而言,刘倏是一个最近便最有资格的顾问。
那么“大顾问”刘倏到底看中了小刘宏的哪一点呢?
这就无法知道了。不过细心考虑一番,也有三点可以推想出来:
一.刘宏亲爹死了,没有兄弟。这可太难得了,没有亲爹就不会有一位当侯爷的“太上皇”碍事,没有兄弟就少了宗室里的不少麻烦。刘宏本来的不幸却给他带来了机遇。
二.刘宏年龄小,当时才12岁,这点是最重要的,窦家还要继续掌权继续风光下去,找个成年有主见的皇帝来怎么行?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