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易经》里面的一句话,现如今此话则常常被用于宣扬佛家的因果报应学说。
说来有些可笑,我第一次接触这句话既不是见于《易经》,也不是见于某某佛经,而是见于日本古代小说《平家物语》的第二卷。引用这句话的背景大致是这样的:掌握日本朝政大权的平清盛风闻一些公卿想要赶他下台,就抢先发动军队将这些人私自捉拿并打算将他们处死,这时候平清盛的儿子平重盛跑来劝阻,他说“现在咱们平家已尽享荣华,想您也未必会有什么更高的要求,但愿子子孙孙世代繁荣下去才好。书上说,父祖善恶必及儿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鄙人也自认为看过不少书,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平家物语》里这句话引用的最是恰当。对于国家的统治者或实际掌握者来说(例如上述的平清盛),他的为政准则甚至是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国祚长短。那么为政的当与不当就相当重要了。
抛开政治,还有什么会影响国祚呢?那恐怕就是统治者的个人魅力了。
我之所以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对于这个王朝的国祚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明代的王夫之曾经说“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允,诚信谦逊;允冠百王,诚信谦逊超过所有的帝王。
这样的评价应该说不算过分,刘秀当得起!
他活了51岁,应该不算长寿,然16岁起兵,打天下就花了差不多二十年。可是当他真正坐稳龙位之后,头脑却依然清醒,没有犯历代开国君王的那些毛病。我一再强调他“积善”,那么他的积善表现又是什么?其实仅仅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人心!
首先是得百姓之心。
***在观史之后对刘秀的评价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会打仗是显而易见的,昆阳之战中刘秀以一万多人大败新莽军四十万,恐怕可以说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了;学问也不难讲,刘秀游学长安,通晓经籍,像谶纬那种不该懂的学问都懂!
而用人就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了。
作为一个帝王首先要用的人是谁?有人可能会说是大臣。其实不然,首先要用的人是平头百姓。玩过斗兽棋吗?象、狮、虎、豹、狗、狐、猫、鼠,象胜狮,狮胜虎,虎胜豹,豹胜狗,狗胜狐,狐胜猫,猫胜鼠,到头来鼠反而能胜象。支持一个王朝存亡的是最底层的百姓,就如同支撑一家企业的最大力量是基层员工一样。领导者能不能处理好与阶层的关系往往会决定成败,这也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刘秀本“长于民间,颇达情伪”他就是从普通老百姓堆儿里爬上来的,所以他明白平头百姓需要什么。所以他主张休养生息,罢兵归乡,将汉景帝以来“什税一”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到“三十税一”,另外切实减轻刑法,禁止官员搞摊派、搞运动,给百姓一个宽松的生活空间,这样就缓和了阶级关系。需知我们说一句减税是简单的,真要执行起来却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国家税收一旦减少,许多项目就要拿下或停滞,官员的人数和收入便会受到影响。刘秀顶住压力把实惠让了出来。既然国家的收入少了,许多事务就要节俭,刘秀则以自身为表率带头节俭。据《后汉书》记载刘秀这个皇帝“神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穿颜色单调粗布衣服,从来不看歌舞,不爱珍宝美玉。这是很难做到的,殊不知现在人说看歌舞是一种文化活动,而过去娱乐项目单调,没有电脑、电视、电影,体育项目也单调乏味,所以歌舞已经算是普遍的娱乐项目了,身为皇帝能做到不看歌舞已经很了不起。另外刘秀最值得肯定的是改变了西汉花费巨大的皇帝陵墓,他以身作则推行“薄葬”。
试想一下,假设一个企业的负责人能够关心职工的生活减轻大家的劳动负担,而且在职期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退休问题而是致力于提高职工的福利,这样的人岂会不得人心?所以刘秀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当然得百姓之心仅仅是帝王治理天下的第一步。
其二,得官吏之心。
刘秀治理天下,虽然本着“柔术”,但客观来讲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