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圳从点将台走下,骑上汗血宝马。
传令官立马大喊:“起军旗!出城!”
两面红底黄边的旗帜冉冉升起。
旗帜上书五个字:五军大都督。
旌旗猎猎!
战鼓轰隆!
五千龙骑卫充当先锋,当头开道。
戚继光领三万刀卫坐镇中军。
李成梁、徐锋各领一万卫,拱卫中军。
五万大军开拔,浩浩荡荡的往城外进发。
嘉靖派遣来的钦差和监军一路相送五十里。
——
时值初秋,万木开始凋零。
道路两旁,因为鞑靼骑兵犯边。
周边村庄毫无人烟,遍地可见断垣残壁。
大同城外一百里一片死寂,陷入到了无尽的灰暗当中。
一路走来,看到边关村镇如此惨状,红袍军个个怒意冲霄。
“殿下,前方有一老翁和一孩童。”
听完斥候的汇报,朱载圳策马疾驰向前方赶去。
映入眼前的,是数百座没有墓碑的低矮坟冢。
一位衣衫篓缕的白发老翁,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女童,吃力的在地上挖坑,然后把死去的村民,埋入其中。
“老人家!”朱载圳下马走至老翁面前,脸色凝重,问道:
“敢问此处发生何事?”
老翁抬头看了朱载圳和他身后的大军。
那女童,则用力往朱载圳身上吐了一口口水。
身边一名龙骑军见状,立马大喝:
“你这孩童,怎敢对殿下如此无礼!”
女童见龙骑军凶神恶煞,有些害怕的往老翁身后躲了躲。
但依旧瞪大着眼睛,毫不示弱。
她的眼中,满是仇恨和倔强。
“退下!”朱载圳低喝一声,龙骑军退到一边,不再说话。
朱载圳对老翁拱了拱手,道:
“老人家,吾乃五军大都督朱载圳,奉皇命坐镇大同,能否告知本王,村子里到底发生了何事?”
老翁放下手中的活计,停止挖坑,脸上露出痛苦的回忆之色。
拱手道:“此处乃吴家庄,共二百六十八户人家。”
“五日前,鞑靼冲进村庄烧杀抢掠。全庄一千六百余人口,尽数被杀。”
“老汉和孙女在山上拾柴,才躲过这一劫。”
说着,他浑浊的双眼突然布满怒火和怨恨。
“我在山上,亲眼看到一支大同军队就在附近,可他们却眼睁睁的看着鞑子屠杀我村子!
“老汉我活了七十八岁,早已活够了,如果不是牵挂我这孙女,早就提起扁担去找鞑子拼命了!”
“大明军队,只会冒充鞑子掠夺百姓,面对鞑子软弱可欺,毫无血性!我只愿来世,不再投生大明!”
老翁冲天的怒意和对明军深沉怨恨,让朱载圳感到深深的耻辱。
待听到大同守军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双眼通红,脸色阴沉的可怕。
朱载圳声音无比低沉,道:
“老人家,大明军队杀良冒功,此事是否属实?”
老翁呵呵一笑,不再理会朱载圳,拉着他孙女继续吃力的在地上挖坑。
朱载圳深吸一口气,尽力平复自己的心情。
继而盼咐左右:
“留下百人,帮这翁孙安葬好村民,再把他们带去大同城内,好生安置。”
一路走来,大同城外百姓之疾苦,远超朱载圳的想象。
鞑靼肆无忌惮入村烧杀抢掠、屠杀百姓。
大同守军却连阻止的勇气都没有,甚至还冒充鞑靼人打秋风!
他心中气愤难平,恨不得立刻将这群明军败类一一斩杀!
红袍军众将得知这个消息后,一个个胸中升起无尽怒火。
大同城,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
无论在哪朝哪代,都具备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大明北方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
每当国势强大时,必以大同为经略基地,用以开疆拓土。
国势衰微之时,则成为军事防守的要地。
国势稳定之时,便为北方的一个贸易中心。
——
大同城是一座南北略长、东西略窄,
平面呈长方形的城池。
四面城墙总长五十二里,是一座大型城池。
大同共十二座城门,东南西北各两座,另外四座位于城内。
大同东南西北八座城门尽开。
五军大都督领五万红袍军赶回大同。
大同总兵官王崇古于城门口迎接。
待朱载圳驰马飞奔而来,王崇古连忙率领一众大同将领上前行礼。
“大同总兵官王崇古,参见大都督!”
朱载圳上下打量王崇古,此人面容凶悍鹰视狼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