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六章 “新”世界的惊喜(上)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周清华的脑子里乱成了一团,稍稍定了定神,他看着眼前的这个比自己的爷爷都不知道大了多少的神仙辈人物,只能苦笑。而对方看到他的表情,却觉得非常惊异。然后用他那怪异的语调用现代社会早已不使用的古代汉语语法关切的询问他是否身体有些不舒服。

        周清华脑子很乱,所以顺着他的意思表示自己因为这两天内发生的事情让他身心都感到非常劳累,所以是很有些不舒服。

        老者遍转身对着那个榻上的中年人说了几句话,然后中年人打量了一下周清华,又一边点头一边对着老者说了几句什么。老者也恭敬的对他行了个礼,然后转过来对周清华说:“此(中年人)乃是吉大港的谢赫(酋长、村长之类的称呼)马哈茂德.阿卜杜勒.阿拉法特(由于阿拉伯人名实在太长,所以以后再出现的类似名字就会简化了),他命我将您领至鄙宅调养,三日之后再与客详谈。”

        周清华点了点头,这里居然就是“吉达港”,他走了大半夜没有发现人烟的原因原来并不是因为他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而是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他现在确实需要找个地方好好消化一下这残酷的“现实”了。

        于是周清华向着榻上的那个中年学着别人的样子行了个礼,然后说了几句客气的话,就跟着老人出了大屋子。而和周清华一起进去的其他人也在那个中年示意之后跟着一起出来了。到了院子里,便开始和老人很熟络的聊了起来。老人也没有了开始在屋内的那种拘谨,也和他们热情的说了几句什么。然后一行人又一起在老人的带领下走出了院子。而周清华依然还是被放到了那辆破旧的毛驴车上坐着。

        老人的家在靠近港口的一个普通的小院子里,房子也是用石头和黄泥建起来的低矮建筑,不过面积倒看起来不小。也许是因为屋外阳光太过强烈的原因,屋子里的光线不是很好,周清华好一会儿才适应了过来,他打量了一下屋内的环境,也是有个矮台子,台上铺着一块花纹复杂的看不出是什么质地的毯子,而一面墙上也是挂着一块这样的毯子。不过房间里却还有一件东西吸引了周清华,那是一个非常“中国”的红木八仙桌,桌子的裙边还镂刻着八仙过海的人物故事和“福禄寿喜”的图案。而桌上还摆着一个瓷制的烧有五彩瑞兽图案的罐子。老人看到了周清华正在注意的东西,不无自豪的笑了笑,对着周清华说:“那可是当年郑大人赐予家翁的!”(作者再插话:从现在开始,为了不用费劲心思去编造古代汉语,开始全部采用现代汉语语法,大家因该不会在意吧,毕竟电视里面可都是这样哟。)

        周清华有些疑惑,老人却继续说到:“郑大人就是三宝太监郑和郑大人,家翁原为他手下的一名侍卫,宣德五年(1430)跟着大人第七次下西洋。大人到了古里,派了一只船队往麦加的方向,由于家翁和大人一样都是穆斯林,便也被大人派来了,他让家翁如果到达了麦加,就在这最近的港口居住下来,学习一下这里的语言,然后看看国内的古兰经和原本相比,可有什么疏漏之处,然后等着他次下西洋的时候,便来接他回去……”

        老人似乎沉浸在回忆里,没有看到周清华那有些目瞪口呆的表情,继续说到:“可是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郑大人却并没有再来,而从回来的商人那儿听到大明已经禁海了……而家翁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又娶了妻子,便在这里长住了下来。到我这里,都已经是第三代了……呵呵,不怕您笑话,说起来也奇怪,从家翁到家严再到我,都是得子稍晚,所以我出生的时候却没见过家翁,不过这汉语,倒是传了下来,据说是家翁生前特别吩咐的,说是如果哪天明国的船队再来,他的后人也要回去完成大人留给他的任务……”

        老人看了看周清华,笑了笑,说:“看来家翁的心愿经过了这将近百年,总算可以实现了,大明国总算又来人了……对了,还没请教怎么称呼?”

        周清华笑了笑,尽管听到“郑和”这个历史书里的名字让他有激动,不过再经受了一次次震撼之后却没有那么失态了,他告诉了老人自己的名字,但对于自己不是从大明国来的也不好反驳,总不能告诉人家自己是从五百年后跑来的吧……那样恐怕会让人以为是海上的魔鬼让他发了疯呢,而且就空间位置而不就时间而言,倒也还算是没有说错的。不过现在的周清华,却还真以为自己是不是发了疯,或者是落入到了一个自己无法分辨真假的梦里……

        周清华在老人家了住了三天,知道了老人叫“苏莱曼……李”,中间那一串让他记不清的他就没去记忆了,只是称呼他为“苏莱曼大伯”,之所以老人要他这样称呼自己,在他当晚见到了老人那才二十多岁的独子“阿明……李”的时候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