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风雷九州 第八章 借堂问先拉君子
匡源此人少有神童自称,又曾在道光朝,以翰林院编修之职为当时还是皇子的奕詝讲过经。
对于这个人,和珅做过一些调查。 发觉匡源的品行不错,为官勤勉清廉,不沾恶习。 对败坏的社会风气极为痛恨,为振作朝纲,匡源愤而撰写了很多指斥时弊的奏议。 他不畏权势,向来有君子之称。
可惜匡源运气一直不佳,当年就因为父母相继去世丁忧故里,失去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直到咸丰登基后才被召回朝中,再次起用。
其实以私交来讲,匡源和肃顺等人只能说融洽而已,真要说成死党最多是个“勉强”二字。 匡源此次受肃顺应邀来担任协办大臣,一方面是看在肃顺的面上帮忙,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私心。
因为在和珅回朝前,匡源任的是吏部左侍郎,并代理礼部尚书一职。 和珅此次一回来,咸丰就给了和珅一个礼部左侍郎的衔,一下子就把他在礼部的权利给分去了一半。 正由于这个原因,匡源才对和珅起了反感之心,加上又有肃顺等人一旁挑唆,这才答应了肃顺之请,心甘情愿跑来掺沙子。
“于中堂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把事办到这地步,难得……难得啊!”打着官腔,匡源笑眯眯地与和珅一路同行。
“呵呵,为皇上办事能不用心?何况……这还不都是多亏了本如兄在一旁协助?要不然,哪能这么顺利?”和珅谦虚地笑笑。 客气答道。
“哪里……哪里……匡某也只不过是微尽薄力罢了。 再说……于中堂乃制造局大臣,匡某只不过是个协办。 协办嘛,顾名思义就是协助帮办,制造局的一切还是得多亏了于中堂才是……。 ”
“本如兄此言过谦啦……。 ”和珅和颜悦色地摇头说道:“本如兄向来大才,又深受皇上重用。 虽说在制造局以景和为主,本如兄为协办,可说到头我们也能算是一体。 何必彼此间分得这么清楚?把事做好,大家这也都是为了皇上。 为了我大清嘛……。 ”
匡源听后微微一笑,其实在他心里,这“大清制造局”地建立对国家有无好处,匡源还是明白的。 虽然他来这的目的是给和珅掺沙子的,但事情孰轻孰重,匡源肚子里自有一本帐。 他对和珅只不过是有点权利冲突,再加上肃顺等人挑唆。 这才对和珅有些看法,可匡源的君子之称也不是白叫的,他可不会因为自己个人利益把国家大事当成儿戏。 从这点来看,匡源和另一位协办大臣景寿有着根本上地不同。
这点,和珅这些日子里也察觉到了,正因为如此,他才会用两种态度来分别对待匡源和景寿。
对于景寿,和珅最多打打哈哈。 装着表面的热情,实际上严防死守,不给他半分捞权地机会,尽量孤立蒙蔽他,免得坏了自己大事。 而对匡源,和珅就放松多了。 不仅让他参与筹建的一些事务,还经常会找机会与他聊聊自己在制造局建设中的想法,并虚心地征求意见。
和珅这么做,无非就是想搞打一派、拉一派的目的。 朝中众人虽然各有派系,但出于各自的性格、政治信念和背景,这种派系并不如外表所见的那么铁板一块。 现在对方既然使出这种歪招,和珅当然要出手化解。 而在和珅看来,一味地强硬,或者一味的软弱都不是最好的办法,以他的经验。 只有分化瓦解对方。 把对手下的棋子引其所用,这才是最妥善。 也是最安全的法子。
和珅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这些日子来,匡源对和珅的态度从刚开始地生硬横蛮慢慢开始软化了,虽然还谈不上什么知己好友,但对和珅的看法已经有了一点改观,平日里说话的语气也带上了三分的客气。
两人边走边谈,不一会儿就到了制造局。 等他们在大堂内坐下后,早就等候已久的那些官员就上前拜见。
匡源此人做事比较认真,简单见过众人后,就对着名单一个个进行审核。 因为他对和珅的隔阂还未完全消除,怕和珅借着这次招募人手地机会在制造局内暗插亲信,免得把制造局搞成一言堂。 这不仅是匡源对国家大事的责任心所驱使,而且也是出于他本就想监查和珅的目的。
不过,结果既让匡源高兴,也让他“失望”了。 和珅招募调配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