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六年的冬天姗姗来迟,但到了如今临近过年这会儿却又变得奇冷无比。寒风凛冽之下,便是官道大路上也是人迹罕至,更别提那寻常小径了。不过京城长安却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只见满街的摊点上冒着丝丝热气,无数走卒贩夫肩挑背扛,往来呼喝,行人商贾更是络绎不绝,似乎新年的喜庆已经提早到来一般。
却在这时,只听有人大喊道:“大伙儿快去看啊,大破吐蕃,南诏联军的瑞王殿下回京啦!”他这一声大呼,顿时在人群里如同炸锅一般,掀起了更多的惊叫和呼声。须臾,只见一众长安百姓喧闹起来,人声沸腾中,众人由里仁坊,崇仁坊等几处热闹之地纷纷涌向传说那瑞王即将进城的东门大街。
只是人们出了各处坊门不远,这才发现原本甚是平常的东门大街此刻已然不同往日。只见那宽阔能并行六马的街道已被人围的水泄不通,只留当中数人之宽。人群中间一层是身披明光铠甲,手执斧戟,腰悬横刀的金吾卫士,一个个虎背熊腰,迎风而立,虽处寒风刚劲之中,却纹丝不动。外层的金吾骑兵驻马众军之前,手持二丈有余的大纛,旌旗飘扬之声,随风猎猎作响。而最里层的普通百姓则吵嚷不停,伸长脖子只为一睹那瑞王风采。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三日之前朝会上玄宗皇帝已经下旨三省六部,凡正四品官员皆须出城相迎,众官以右相李林甫,左相杨国忠,太子李屿(注一)为首,出长安城郊迎三里。
此刻,京城以东三里处,一众官员正裹着皮裘,在料峭寒风中翘首以盼。许多人固然想看看这位在短短一年里南征北战,最后克吐蕃,定南诏的瑞王到底如何样子,但也有那暗中打着哈欠,扯紧官服之人。这些人大都是各部中的闲散官员或是宗室子弟,他们平常或者养尊处优惯了,或者早知攀升无望,因此倒也并没存着逢迎讨好的心思。于他们而言,这不过是皇帝亲自布置下的一道差事而已。
须知,四,五品在官场上乃是一个坎,过了这处便有望步步高升,继而飞黄腾达;反之,若在这一阶停留过久,一旦年纪稍长,那么便是希望渺茫了。这些人大多是官场老人,于此间道理再明白不过,所以大都做足了表面功夫,至于出迎是否出于真挚,那便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以李林甫为首的二品以上官员自然不须吹那凉风,他们一到便被礼部负责今次大典的官员迎入临时搭起的锦帐中,里面还生着炭火,只怕一不小心没伺候好了这些当朝的权贵们,惹来无穷后患。
李林甫与杨国忠,李屿二人坐在正中。本来这类大典之事,既然玄宗因祖宗制度不能亲至,便该由太子李屿代父相迎。早先也有礼部官员据此上奏,却被当堂驳回。皇帝的理由再简单不过,即李屿身为太子,乃是未来储君,况且还是李佑兄长,以他为出迎官员之首,于理不合。这话一出,众官自然知道不过是托词而已,但聪明如杨国忠等人当然不会放过这等良机,于私底下又借此嘲笑了李屿一通。只是这位太子殿下涵养甚好,仍旧如同往日一般,对此一点都不计较,任凭那些讥刺之语流传开来。
此刻,却见李林甫和李屿二人正端坐正中,偶尔低头啜口茶喝,大半时间或是闭目沉思,或是凝神远望,模样虽然悠闲,却并无懈怠之态。杨国忠坐在一旁,将二人神态尽收眼底,他面上虽然仍是一副安之若素,专心致志的样子,内心却早已神游物外。
他自年前被加为左相,同时又身兼六职,官势日渐显赫。而这一年多来,上要邀宠于玄宗,承环于贵妃,下又要同李林甫明争暗斗,虽然这老家伙身体一日差过一日,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此杨国忠每与此人争权,都不敢掉以轻心,实是因为往日吃亏不少。当然这番历练下来,倒也使他对这朝廷官场越发了解,早已再非当日吴下阿蒙了。
只是,此刻他心中想的是相府中那一男一女。据这二人说,他们本是辽东室韦族乌罗护部人,只因不满平卢节度使安禄山摊派的苛捐杂税,想要上告朝廷,却反被这人提前下手,一夜灭族,死者数万。那男的名叫小赖,本是族中勇士也是该部大头领的护卫,而叫紫霞的女子则是头领女儿,也是这一部落活下的唯一血亲。二人言之凿凿,话到动情处,更是潸然泪下。
杨国忠对此事早前也略有耳闻,眼见如此,又加上二人还有族中信物为凭,哪里还有不信的。只是此事已经过去大半年,而且如今的安禄山已经身兼三镇节度,手中权柄着实不小,杨国忠与此人过节也非一日之仇,但他也知道单凭这两人尚不能扳倒那个不识一字的蠢笨胡儿。须知,如今的大唐边镇自以边帅为重,一般征伐之事根本无须报请朝廷批准,各节度可自行决定安排,当然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