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春去秋来,历史已经进入了天宝元年,年号的改变也象征着大唐由盛转衰的开始。
而年方十二的瑞王李佑却已经出师了,并赢得了老师们一致好评,甚至连太子太傅与其一席谈后,都觉得此子当真是天纵英才,称其:熟知经史,才思敏捷,性恭谦,识大体。但李佑却不满足于此,早在一年前就曾向玄宗提出习武强身,但被皇帝以他年纪尚幼为由拒绝了。于是当这天宝元年刚到了没多久的时候,李佑再次来到大明宫,恳求皇帝答应让他练武。
大殿之内,玄宗皇帝坐在金龙御椅上,捻须含笑看着下面站着说的有点面红的稚子,这样子不禁让人感到他不过是一个慈祥的长者又或是一个寻常的父亲,总之和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联系不上,但事实往往不容人们的主观猜测,李佑虽得皇上宠爱,但自母妃过世后,时刻小心,所以即便见皇帝今日心情甚好,却也不敢放肆,只是反复据理说明自己习武的重要性。
“…今我大唐东有契丹,西有吐蕃,北有突厥,眼看如今南诏也日渐坐大,因此国家在父皇治下目前虽然强大无匹,开元盛世,四海升平,八方来朝,但怎奈那些蛮夷非但不服王化,反而觊觎我大唐物产富庶,侵犯掳掠之心与日俱增,是以孩儿以为若我大唐子弟武功不显,则威不能加,彼时如何抵御夷人入寇,更惶论开疆拓土,扬我大唐国威了,因此请父皇恩准孩儿修练武艺,学习兵书战阵之法,以为他上报君父,下安黎民。”
李佑眼见皇帝总是认为自己年幼,不肯让自己多吃苦头,哪知他在前世说大不大,却也已经是三十多的人了。眼看进入天宝年间,国家承平日久,皇帝也是渐渐疏于政事,似李林甫等小人慢慢爬上高位,而内地军队久不经战阵,民间虽然富庶,奢靡之风却也渐长,再有十来年时间便是那安史之乱到来的时候,更何况他尚不知随着自己的到来,历史会不会有所改变,比如安史之乱的提前爆发等等,这些事叫李佑如何不急。
而且唐玄宗一般不让宗室参与政事,许多事情李佑明知道不妙,却不能干预,又不能提醒,太子又非自己,更不能随意论政,因此他早就定下了获取兵权,向外发展的策略,当然这第一步就是要先熟悉军队,然后等年纪稍长,再寻个借口,进入西北军中,那么大事就有成功的希望了。所以为了获得接近军队即京城禁军的正当口实,他才屡次请求皇帝让他习武报国。毕竟有些事情说清楚了,总好过将来惹来猜忌,虽然他也知道嫌疑总不能避免,但却能逃过欺君罔上,包藏祸心这两条大罪。
眼看爱子为了这事急得脸都红了,玄宗皇帝突然回想起当年自己年少时慷慨激昂的情景,两次政变,尊睿宗,诛韦氏,废太平,昔日激荡岁月一幕幕浮现眼前,如今国家早已进入太平盛世,自己也时常感慨岁月不饶人,精力大不如前了,好吧,难得这冲龄幼子有这般见识和雄心,便由他去吧。言念及此,玄宗注意也就定了。
这边李佑见他父皇时而微笑不语,时而闭目沉思,时而却又仰头望远,正自忐忑,于是便朝玄宗身边第一宠宦高力士递了个眼色,只见那高力士却只不经意地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少安毋躁,就再也没有表示了。他心里那个急啊,还不能逾礼表现出来,当真是难受之至了。
大约半柱香的功夫,玄宗终于含笑道:“既然我儿,心忧国事,又满腔雄心,那朕就给你派两个内廷高手充做武术教头,再特旨让你进禁军观摩军阵,同时命右卫大将军薛冒寿教你兵书战策。不过,我儿你要记住,经史之道可不能因此荒废啊。”
强压住满怀激动,李佑恭恭敬敬地叩首谢恩,并许诺时刻不忘圣人之道,方才退了出来。
站在宫殿一角,眺望远方,李佑默默地想道,他终于要一展抱负了,激动之时,却突然想到那番皇帝的马屁果然没白拍啊,一番话下去就达到目的了,看来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真是真理啊,以后定要好好利用才是。
回到自己的府里,李佑开始正式筹划未来发展大计,第一步设法接触军旅已然达成,接着便要进行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招纳人才。只是自己年纪的确尚幼,要获得他人效忠,却并非那么容易,“似乎还要再等等啊。”李佑无奈地想道。
正当李佑独自在房中考虑谋划未来时,他的贴身太监,就是赵福全,却在房门外纳闷。他奇怪为什么今天看见小王爷自宫里回来之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就是练武么,有什么大不了的,要真给那师傅训得惨了,看这位金枝玉叶还不得乖乖放弃,一想到从小到大成天让自己胆战心惊过日子的小王爷被练趴下的惨样,小全子不禁大逆不道地偷笑。但同时,他也不得不承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