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独上登高楼。其兄王锐这几天去了苏州,大概半个月之后才能回来,杭州的生意,自然就交给他打理了。
听了其兄王锐之言,抢先发行了埠康券,但这物事委实太过新鲜,虽然王家名大势大,但真正敢来兑换的客人,实在是寥寥无几。倒是第二天《杭州文报》印上了亨通券的广告之后,顺带刺激了顾客兑换埠康券。
不出其兄王锐所料,张白果真跟苏家钱庄合作,共同发行亨通券,抢占市场。而张白强势推行亨通券,虽然使得亨通券得以流通,但芸芸杭州百姓,既相信了张家跟苏家,自没理由不信王家。是以埠康券抢先一天发行,虽没意料之中那样,将亨通券挤得无法生存,但亨通券也没能反败为胜,就整个杭州城来看,所占份额还是比埠康券要少一点。
不过,继锦绣年华之后,张白又使了一式妙招。张白叫人在各处苏家钱庄店铺上贴出告示,写上了两个古怪的编号,说是什么“幸运编号”,而若有人兑换的亨通券的有其中任一编号,便可拿去埠康钱庄,可以领得一百两的现银。剩下三天里,每天会写上一个“幸运编号”,而当天写出的“幸运编号”,必在当天或者之前兑换出的亨通券上。
王鸿也想模仿一下,无奈自家的埠康券上可没什么编号,只是面值不一样,毕竟王家也是初涉此业,没想那么周密,而且每张代金券上都印不同的编号,增大了不小的印刷难度。
“也不知亨通钱庄想了什么法子。”王鸿一时半会怎么也想不明白:“是了,听说张家两名巧匠,一个擅算术,一个能做出举世无双的器械,莫非是他们的想的法子?”
王鸿所猜不假,钱尘跟陶源来杭州,定不会白来。那些精巧器械,张白是一点儿也不懂,但他深知,有太多厉害人物藏于民间,为人所忽略,或是有幸为国家所用,却不得重视。而张白挖掘此类巧工名匠,不惜资金供他们研发开支,自有长远目的。
张白这告示一经贴出,不出半天,前后便有人前来领奖,说是所兑的亨通券上有告示上的编号。亨通钱庄自然依言分别兑现了一百两。此举一经证实,立时掀起了亨通券兑换的热潮。
虽然也有不少人发现自己兑换亨通券上没有当前的幸运编号,便一想说不定明天所写幸运编号,就跟自己手上编号一样了,是以也没马上就换回银子。
如此三天一过,亨通券所及之广,便远远超过了埠康券。而三天之后,苏家布店、茶楼、米行、首饰店等各处店铺,又放出了以亨通券购物有大折扣的告示。如此一来,整个杭州又掀起了一股亨通券购物热。
是以短短十天不到的时间,亨通券席卷整个杭州城,仿佛一夜之内,家家户户都知道了杭州的亨通钱庄发行了个新东西,叫亨通券,能跟银子一样买东西,且信誉极好。至于埠康券,自然也有人兑换,毕竟王家的影响力在那,而且,王家本身的产业,就要比苏家和张家加起来还大,另外,杭州的各类店铺,接受亨通券的,多半也都接受埠康券,如此一说,埠康券的使用面反倒比亨通券要大。
但亨通券却抢先入得人心了,十天下来,杭州人已然习惯了亨通券。就好比现代的搜索引擎一般,虽然谷歌在世界内使用面比百度广,但国人习惯了百度。眼下也是一样,虽然亨通券跟埠康券实质上没什么区别,顶多是亨通券印刷精美细腻一些,但顾客就是看着亨通券顺眼,用着顺手。
是以亨通券的推广,大大促进了苏家各行各业的生意,有了折扣,薄利多销,利润飙长。自苏家之后,其他店铺纷纷效仿,从而带动了亨通券的进一步推广。
只在杭州繁华市区有两家店面的亨通钱庄,名气一跃而飞,隐有埠康钱庄和苏家钱庄比肩之势,可谓杭州钱庄界的奇迹。
杭州苏府鸿飞亭,苏弦坐在凉亭内的石椅上,面前的石桌上,紫砂壶中沏了极品雨前龙井。苏弦摇着折扇,不耐道:“这杭州比星沙还热,都说江南好,我瞧不过尔尔。那西湖倒确实有些看头,但天天看,时时看,未免有些倦了。”看着四下郁郁葱葱的繁木修竹,添了几分凉意。
身边的丫鬟听了不敢作声,只是微微点头。苏弦把折扇递给那丫鬟,道:“给我扇风。”丫鬟得令不敢懈怠,浑不顾自身香汗淋漓。
那丫鬟不过十五六岁,阵阵处子之香随风钻到苏弦鼻子里,苏弦不禁侧首细瞧,这丫鬟生的体态玲珑,身姿苗条,面容清秀,换上好衣裳的话,也不失为一小美人。
那丫鬟见苏弦瞧着自己,眼中色彩变化,直令她俏脸发烫,心中乱跳,手上折扇不自觉慢了下来,眼睛瞧着脚尖,不敢抬头。
苏弦莞尔一笑,道:“怕什么,怕少爷我吃了你不成?”
“秀月不……不敢。”那丫鬟哆嗦着答了一句。
“你叫秀月?”苏弦问道。
“是。”仍带着一丝颤音。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