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但是究竟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没人告诉我,我自己也不知道,或许就是让人记住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我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写一一本书,可能好久了吧,只是苦于一直没有太好的思路,再加上多年来一直没感觉自己的文笔有什么过人的地方。直到最近读了一本书,就是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我突然感觉自己也应该写点什么,不为了什么,就为了那一点点灵感。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我就被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作者风趣幽默写作风格所吸引。慢慢的,我忘了他是在书写历史,一段已经发生已经不会改变的历史。
但是我发现我在精神上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子民,他的成败荣辱已经与我融为一体。明朝打了胜仗,我欢欣鼓舞;明朝进行改革,我充满期待;明朝任用贤人,我笑逐颜开。同样,土木堡之变让我情绪低落;国家四面楚歌让我心中愤懑,崇祯皇帝吊死景山我的情绪落到谷底。
当年明月在书里说“幽默的从来就不是历史,而是我自己而已”。历史从来都不是幽默的,每一段历史都会以悲剧结尾,不管你是曾经强大到没有对手,还是你的美貌曾经倾国倾城。对于历史而言,我们都是过客,都是过眼云烟。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做好现在的自己。
我之所以要写《我回明朝做天子》这本书,是因为明朝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朝代,首先谈谈明朝这个朝代,他是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也是极少能从南到北最终统一国家的朝代。从朱元璋揭竿而起到朱由检自挂景山身亡,明朝存在了276年,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
跟大多数朝代建立的背景一样,元朝的统治日益腐朽,人民的反抗愈演愈烈。明太祖朱元璋顺应时事,参加起义队伍,最终凭借着出色的判断和用人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每一个国家建立之初都是百废待兴,明朝也是如此,黄河泛滥,生灵涂炭,百姓生活贫苦,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国家渐渐兴盛起来,只不过他为了太子着想,大杀功臣,并且赋予了他其他儿子太大权利,导致后来的靖难之役。
明初的皇帝励精图治,国佳欣欣向荣。但是事情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土木堡之变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如果当时没有于谦的力挽狂澜,明朝的历史很可能就会改写。因为这次变故明朝也因此进入了中期,开始走下坡路。
明朝皇帝的“懒”是出了名的,当然了著名的只有两个人,可是他们的统治时间却有七八十年,之所以说他们懒,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不上朝(通常说几十年如一日应该是好事)。
虽然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关键时刻也出来管管事,但毕竟这是一个国家,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他们的怠政,也将明朝进一步地推向深渊。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句话总结的很对,到了天启皇帝的时候,整个国家可谓乌烟瘴气了,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军事入侵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大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尤其是这个时候清朝建立,政权已经稳固,运转顺畅,明朝几乎失去了对辽东的控制权,整个国家的北大门就快要对敌人展开了,天启皇帝宠信魏忠贤,满朝都是魏忠贤的爪牙,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就差一把火了,还好,没等火烧起来,我们本书的主人公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了皇位,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救国之旅。
崇祯皇帝是天启皇帝的弟弟,不过兄弟二人却有很大的不同,朱由检攻于心计,把自己隐藏得很深,很有城府,所以在上台之初并没有蛮干,正是这样温和的做法蒙蔽了魏忠贤,最终将其扳倒,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崇祯皇帝为政勤勉,每天从早忙到晚,很少休息。崇祯皇帝生活朴素,破旧的袍子也继续穿在身上,这样的皇帝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成为一代明君,但是为什么她却做了亡国之君呢?
可能李自成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解释“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崇祯就生活在一个气数已尽的国家,普通的百姓不会关心谁统治自己,有一口饭吃就行,大臣们也不关心自己每天给谁下跪,有钱拿就行,但是作为皇帝,崇祯没有选择,他只能坐下去,不管结局是什么,这可能也是皇帝的悲哀吧!清朝入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