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五十九章 军事理论的变革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第二百五十九章军事理论的变革

        第二百五十九章

        杜黑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德国空军在重建过程中就深受其理论影响,寻求建立一支战略轰炸部队,通过空中进攻敌人的工业设施和交通线来削弱其抵抗能力,动摇其士气民心。虽然曾有一段时期限于财力能力,转而集中生产中型和俯冲轰炸机,但其强调发展进攻性武器轰炸机是始终未变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年第一线飞机有其中中型轰炸57架、俯冲轰炸机强击机共占其作战飞机的明显地显示出攻击性。

        而美英实际上也是杜黑理论的信奉者,他们使用空军的着眼点更加注重摧毁敌方战争潜力和动摇民心士气,因而十分重视发展轰炸机,特别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相继都建立了远程战略轰炸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则充分显示了这种理论的实战意义。而法国则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对飞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因而法国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根本就无所作为。苏联反对空军制胜论,认为空军决定不了地面作战的胜负和整个战争的结局,而重点仍在支援海陆军作战。因此苏联重点发展支援飞机。苏联的战略轰炸机虽曾领先于其它各国,但后来逐步落后,同时国内的大清洗也使苏空军和飞机设计制造受到严重影响。

        制海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美国海军少将A.马汉提出。马汉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后在海军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任海军学院院长以海军少将衔退休美西战争时复出,在海军军事委员会任职。

        其一生撰写了120篇论文和17本专著,论述当代海军政策及海军军事原则,度过了富有创造力的一生。他的代表作有《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海上力量对法国与法兰西帝国的影响海上力量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等。虽然他的理论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就创立了,但其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倍受推崇并得到广泛应用。

        马汉的主要论点是,海上交通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战略最为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因素。确保己方交通线、同时切断敌方交通线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根本,也是海上强国的天赋特权。海上战略的目的是获得海上控制权。海军战略必须在平时以建立并增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为目标,要在战争中控制海洋。首先必须消灭敌人的舰队,这是海军在战争中的首要任务,其它一切都是枝节问题。一旦敌人的舰队被消灭,获胜的海军就可以利用随之而来的对海洋的控制来达到任何想要达到的目的。特别是一旦赢得了海洋控制权,海军就可以使获得世界资源的途径保持通畅,同时相应地使敌人失去这种权利而扼杀其经济。马汉始终强调的是,控制海洋必须是第一位的,而对海洋的控制只能靠一支能打垮敌国海军的强大海上力量来获得,虽然海上力量对敌国经济的作用可能在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但两个敌对舰队之间该由谁来控制海洋的胜负却可以很快决定。一但有了这个结局,一切都将不可抗拒的随之而来。因而马汉一再坚持要建立强大的足以消灭敌国海军的战斗力量,特别强调大炮巨舰的威力。而始终反对那种只是袭击贸易线、攻击商船的海上‘游击战‘.因为这只是一种破坏,但控制不了海洋。他的中心思想和历史观就是,通过海上力量,也只有通过海上力量,才可以使国家称雄于世界英国就是全世界的榜样。因此,马汉认为,美国最要紧的就是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海军,依靠它可以向外扩展影响。受马汉理论的影响,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建造以巨型战舰为核心的大型舰队,加入了与英、法、日等国家的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前的美西战争、日俄战争使马汉的理论接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一方面证明了海上作战对陆战区的战役及整个战争有重大影响,同时也了其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式武器的出现,如漂浮水雷、自动推进鱼雷、特别是潜艇,对于全面控制海洋,反对袭击贸易线的理论都形成了重大冲击,这时期飞机虽已用于战争,但还未对海上力量构成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列强又投入到新的海军竞赛中去,美英在争谁是世界第一,而日本则想拼命追上来。但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任何一支海军能象英国皇家海军那样在近3个世纪中控制世界所有的海洋。谁也没有能够实现马汉所希望的那样绝对的制海权。保持某种均势成为当时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整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各国列强都在华盛顿或伦敦讨论这种力量的对比。直到3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退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均势开始打破,新的竞争加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