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四十五章长安生变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第二百四十五章长安生变

        董卓被诛,在天下诸侯眼中,算不得什么,毕竟皇帝年幼,皇权还是要旁落的。但是,在雍州,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因为雍州之内还有董卓的心腹李榷、郭汜、樊稠和张济大军共计三十万之众。而长安的守军不过数万,即便有吕布这天下第一武将坐镇,也是绝对不可能抵得住李榷等人的三十万大军的进攻的。

        杀了董卓,王允、吕布和李儒不得不将李榷等人的问题放在桌面上来讨论,这一次,就产生了分歧。以王允之意,李榷四人是绝对不能宽恕了这四个人,毕竟他们跟随董卓已久,作恶很多,但是吕布是武将,李儒是谋士,明白一旦不赦免这四人,将会带来什么后果,于是他们主张先对四人进行赦免,然后再慢慢削弱其兵权,待到时机成熟,再将之正法。

        如此一来,王允心下就嘀咕了,毕竟吕布、李儒加上李肃以前全都是董卓的心腹,跟随董卓的时间,对汉室的忠心自然不能与杨瓒、士孙瑞这样的汉室忠臣相比,他们如此纵容不杀李榷等人,莫非还想学董卓一样,继续把持朝政,祸国殃民。

        有了这个心念之后,王允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李榷等人铲除干净,然后吕布、李儒等人也是一个不能留。铲除李榷四人的最好办法,自然就是封锁长安城,许进不许出,然后以董卓的名义,将四人召进长安城,一举除掉。

        但是,王允的命令下得有点晚,消息已然传了出去。李榷四人得到消息之后,自是大惊失色,他们没想到不可一世的董卓竟然被杀了,而且是死在了吕布与李儒的手中,连个全尸都没有。

        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李榷四人得到消息之后,聚在一起商议,觉得应该逃回西凉,于是便逃到陕西,上表求赦,被王允所不允,这才有贾诩为了保自己之命劝,说出一番“汝等手中若无兵,纵然一亭长也能将汝等捉拿入京”的话来,这才使得李郭叛乱,使得大汉政权继续旁落。

        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类小说,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老罗便添加了很多想当然的内容,这便是其中之一。其实,当时董卓的兵力分布是这样的,大军全都在长安城外,雍州的其他地方,是由李榷、郭汜、樊稠、张济和牛辅五人统领,每人手下也有六七万人,牛辅死后,董卓便将其兵力一分为二,给了李榷和郭汜二人,是以李郭二人的兵力要比樊稠与张济要多一些。但是,他们四人皆是领军各守一方,也就是长安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出之后,李榷等人如何会那么短的时间就聚在一起商议呢?

        退一万步讲,纵然四人能够骑乘快马赶到某一个人的地方,试想一下,在董卓被杀,人心浮动,大局之势不定的情况,他们四个人谁肯丢下自己的大军跑到其他人的地盘上去商议事情呢?

        但是,四个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大势已去,保命要紧。当时,李榷守长安之西,郭汜守长安之南,樊稠守长安之北,张济守长安之东,四人在接到消息之后,李榷、郭汜和樊稠自然是连夜领军向西凉方向撤退,而张济却是不敢向西,他不知道会不会被吕布的大军在中途伏击,无奈之下,只能引军向南,向荆州方向投奔刘表而去。

        这时候,王允和吕布之间也开始产生了矛盾,吕布想把从董卓处抄来的财物赏赐给朝中大臣以及统兵将领,但是王允却没有答应,说道:“董卓所搜刮者,乃是洛阳及雍州百姓之财物也,理应归入国库。再者,即便赏赐,也应该赏赐给此次诛董有功者,朝中百官与统军将领于此事有何功也,也需要赏赐?”

        吕布认为自己诛杀董卓有功,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更是要求参与朝政,但是王允却认为他只是一员武将,一介武夫,如何能参与国家大事的制定,于是便断然拒绝了吕布的要求。吕布的要求一再被王允拒绝,心中自然也渐渐不高兴起来,对王允也有了一定的意见。

        王允的性格刚直方正,嫉恶如仇,当初因为畏惧董卓,不得不委屈低头,后来又因为刘备献策,他为了拉拢吕布,这才不得不与之交往,其实,王允打心眼里看不起吕布这个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武夫的。而且,在杀了董卓自后,王允自认为汉室迎来了中兴之日,再也不会有任何的祸难,心中不禁有些骄傲,言语、做事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使得部属们对他并不十分拥戴,甚至于包括参与诛董的尚书杨瓒、仆射士孙瑞。

        董卓死后,在吕布建议之前,王允也曾与士孙瑞商议,士孙瑞也主张下诏赦免董卓部曲,但是王允却是有些不同意,说道:“部曲只是遵从主人之令,本无罪可言。如今要把他们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999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