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安东良策
说实话,这两战之后,公孙度对刘备可谓是怕到了几点,先是陈宫,接着是刘备,接着是一个刚刚十三岁的美少年郎周瑜,无论遇上谁,他公孙度都是惨败,最后竟然成了阶下囚。眼下,就算是刘备撤兵,公孙度依然还是辽东之王,他也绝对不敢再反了。
刘备呵呵笑道:“公瑾与两位令郎皆是才智群,只不过所专不同耳。公瑾之才长于领军打仗,统军管将,属帅才,孤有公瑾,扩疆列土,征伐天下,无往而不利也。然则,伯安之才在于统军,乃将才,而仲安则是长于内政。孤虽有公瑾,让伯安与仲安之才仍使得孤心动也,不知升济可愿让他们二人出仕乎?”
公孙度这才算明白刘备是什么意思,心中暗喜,刘备既然想让公孙康与公孙恭兄弟出仕为其效命,自然也就不会杀了他们的老子,急忙欠身道:“既然王爷能够看到他们,实乃他们兄弟之福气,度怎敢不允。只是,度担心此二子才学有限,会有负王爷之托。”
此次公孙度自立为王,当然也是出自李儒的手笔,为的就是在刘备最为难的时候,狠狠捅上一刀,虽然不至于要了刘备的性命和基业,却也能够大大损耗刘备的实力,使得刘袁曹实力相当,三雄并立。在接到董卓书信的时候,公孙康兄弟二人便表示过反对,认为董卓虽然曾经权倾朝野,但是已经惹得天怨人怒,更有十四路诸侯讨伐之,杀得他不得不弃洛阳而西向长安。而且,辽东位处幽州之东,与长安相隔何以千里来计,纵然是不奉其命,董卓也绝对奈何不得公孙一门,何况幽州之主刘备便是当年讨伐董卓的两大盟主之一。若是成功还好,若是一旦失败,公孙一门将万劫不复,董卓也不可能出兵相救。
但是,公孙度却不那么认为,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之良机,中原大乱,群雄并起,刘备的精力势必将在中原大地之上,而辽东却是偏僻之地,地方虽大,人口稀少,与之中原相比,差之不止千里。刘备既然素有野心,就绝不可能弃中原大地,而东进辽东郡,何况刘备一旦东进,袁绍等人岂能坐视北上幽州之机。除了这一点之外,公孙度本身也有野心,辽东固然贫寒,但是他却有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之心,到时候,辽东将不再只是辽东一郡之偏隅,足以与刘备抗争也。后来,袁绍派田丰来此约以夹攻刘备,公孙度更是认为是天灭刘备,遂也就不再听公孙康兄弟相劝,毅然出兵。
刘备摇了摇头道:“孤自信眼光不差,识人尚未有错者,既然升济不反对,孤就调用伯安为孤帐下大将,日后常随孤征战沙场,仲安则为冀北别驾,负责冀北诸郡县之政务,至于升济,孤自然会如前言,仍为辽东太守也。只是,辽东虽然目前地广人稀,却是孤日后东进、北上、南下之要道,更是孤屯练水军之基地,是以这辽东校尉孤也为升济选定一人,乃是孤手下大将赵风。”赵风之能,刘备并不多知,但是贾诩崇礼关大捷之后,见到刘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刘备举荐赵风,称其有统帅之才,是以这一次刘备才会大胆启用赵风,也是给他一个历练的机会。
听了刘备之言,公孙度心中既欢喜又失落,欢喜的是他素知二子之才,跟了刘备这个明主,只要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日后绝对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更有可能青史留名,封侯拜将;失落的却是他自己,刘备虽然仍然让他做辽东太守,却是安排了一个辽东都尉,摆明了是将辽东的军权从公孙度手中收走,没有了军权,他公孙度就是有千般万般野心,也是无济于事,只能安安稳稳地做一个专门处理政务的辽东太守。
不过,转而一想,公孙一门不但能够得保性命,公孙康与公孙恭兄弟更是得了刘备的重用,自己也保住了太守之位,已经是他在下马投降的那一刹那根本想不到的结局,夫复还能何求呢?于是,公孙度便散去了心中所有的野心,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自此之后,公孙度便安心做不管军权的辽东太守,正是因为心情的无欲无求,使得公孙度后来在八十高龄的时候才因病辞世,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寿终正寝,算得上高寿。
刘备在一场酒宴中分离了公孙度父子三人,更是轻夺了公孙度的兵权,完全化解了辽东隐患,更是得了公孙康与公孙恭两个人才。但是,襄平城的百姓却是不知道,他们担心刘备会杀了极受辽东百姓拥戴的好太守,于是便选了几个有名望的老翁,持着万民帖来到太守府请命。
这几个老翁来到的时候,刘备刚好处理好了公孙度父子的问题,而公孙度也尽释心中担忧,五人正在开怀畅饮(除了公孙度父子之外,在场的还有周瑜)。听说此事,刘备急忙命人将那几个老翁请进来,这种事情多年前他在舒县也经历过,是以他明白这就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