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被杀,刘备退出洛阳,董卓的气焰一下子再次嚣张起来,第二天的时候,又传来曹操逃出洛阳的消息,董卓更是得意,欲马上召集百官,准备将废立之事定下,让少帝退位,陈留王即位。
但是,李儒却将董卓劝下,认为虽然丁原、刘备两大障碍虽然不存在了,卢植也被打发到了扬州为官,但百官之中仍是有不同意废立之事的,不如先将一些重臣召集起来,只要他们能够没意见,然后再召集百官,那些小官们更是闹不起什么风波。
董卓于是将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召集起来,依然在温明园中,董卓依然还是提起了此事。
丁原被杀、刘备被逐的事情,众官已经知道了,包括曹操逃出洛阳的事情,这就是得罪董卓的下场,众人一个个都是噤若寒噤,哪里还有一个敢开口说不的,董卓大为满意,说道:“大汉之君主,应由贤明之人为之,卓每每想起灵帝,心为之愤恨,误国误民也。陈留王虽然年幼,却是聪颖敏锐,卓这才欲将之立为帝,若是其不能胜任,则刘氏之路尽也。”
董卓的意思很明显,如果陈留王依然还是不如人意,那么这天下也就不用刘家来做,该轮到他董卓了。而且,陈留王是否如人意,不是天下人说的算,也不是百官说的算,而是他董卓一个人说的算。董卓说他如人意,陈留王就如人意,皇帝继续做;董卓说他不如人意,陈留王就是不如人意,只能将皇位禅让给董卓。
殊不知,就这句话惹恼了一个人,此人本来没打算发表意见,但是听了这句话之后,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了,此人就是袁绍。他当即站起身来喝道:“大汉统治天下已有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上虽然年幼,却并无任何过失,司空大人想废长立幼,天下人尚且不会同意,何况谋朝篡位呢。”
袁绍一句话说得痛快,可把袁槐吓了一大跳,触怒了董卓,那可是要跟丁原是一个下场的,弄不好整个袁氏都是要灭门的,他急忙朝袁绍打手势,可惜袁绍的眼睛一直盯着董卓,根本没看到袁槐的手势。
董卓自然是大怒,手按剑柄,喝叱袁绍道:“小子,汝竟敢如此放肆,眼下皇帝年幼,天下大事皆是由本司空决定。本司空想做什么事情,谁敢不从?汝难道以为董卓之刀不锋利乎?”
袁绍也是怒火上心,丝毫没有想到自己这样做会引发什么后果,大声喝道:“天下之英雄豪杰,莫非只有你董公一人乎,今日之议,袁绍绝不敢苟同,这便告退。”说罢,袁绍把佩剑横过来,向众人作了一个揖,径直而出。
袁绍走出去之后,董卓怒火仍不能消,问袁槐道:“莫非此乃太尉之意?”
袁槐急忙站起身来,作揖道:“非也,此小子少不更事,还请司空大人见谅。对于司空大人之言,槐无异议。”
“嗯”,董卓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脸色也稍稍缓和一下,将目光洒向司徒王允,王允本就不是当面顶撞董卓之人,只是会私底下弄些阴谋耍一耍,急忙低头弓腰道:“允无异议。”
司空手握重兵,太尉与司徒都不敢反对,剩下的人自然不可能像袁绍一样,于是便是一片“无异议”的声音,废立之事便就这么定了下来,少帝刘辨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宣判。
九月,董卓召集文武百官,再次重申废立之事:“皇上无能,不足以奉承宗庙,做统治天下之君主。如今,本司空决议仿效伊尹、霍光之前例,废除皇帝,改立陈留王刘兴为帝,汝等以为如何?”
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已经“无异议”了,两千石以下的官员还能有什么反抗,皆是十分恐慌,没有人敢说话。这一点早在李儒的算计之中,董卓甚是感到满意,又威胁道:“从前霍光定下废立的大计后,田延年手握剑柄,准备诛杀反对之人。现在有谁胆敢反对这项计划,都以军法从事,由我儿奉先诛之。”在座之人无不震骇。
“当当当……”钟声响遍了南北二宫,文武百官冠冕进入朱雀门,请少帝升嘉德殿,而吕布统领着一千甲士,持戟剑布于殿内外。董卓掏出策文,朗朗读了一遍,刘辨刚听到“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便在朝堂上昏厥了过去。
几个太监急忙将他拽下御座,按倒在地,七手八脚地摘了玺绶和珪,并将他的十二旒的冕变成了七旒。好半天,刘辨才渐渐清醒过来,忽然想起了母亲何太后已经几日没有讯息,问了几个宫女太监,却是无人敢说何太后去了何处。刘辨虽然迂讷,却不傻,他明白定然是董卓将母亲带走了,否则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