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科举,王况却是眼中一黯,不过眨眼间就恢复了正常,微笑着说道:
““在下前日刚到长安,却是无缘参加科举,王家虽然是世家大族,但在下却不争气,从小就不喜读书,整日里不务正业,和楼下那些商贾厮混,今日也是为了那五粮液而来,却是让您见笑了。”
安和也没想到对方竟然是个商人,而且听他的言谈竟然有些自嘲之意,显然对于自己商人的身份有些鄙视和无奈。
这倒也不难理解,大唐政府一边并鼓励工商,一边却又对商人十分鄙视,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商人十分富有,但却极少有人愿意主动加入商人的队伍。
“王兄此言差矣,商业也是正业之一,若是没有商人买东卖西,其它的暂且不提,只是这最基本的‘吃穿’二字,就足以让世人头痛了。”
安和说到这里,伸手挟了口菜放入口中,慢条斯理的咀嚼起来。他对商人倒是没什么歧视,来自后世的他更深知商人的重要性,所以这才忍不住开口说道。
王况听了安和的话,却是神情微动,眼中带着敬佩之色开口赞道:
“没想到安弟将你小小年纪,却对商贾之事看的如此透彻,为兄枉自多活了几年,却一直纠结于自己的身份,今日听得安弟的惊世之语,才终于有了恍然大悟之感,请受为兄一拜!”
王况说着站了起来,竟是向安和行了一礼。
安和急忙起身搀扶,口中也是谦虚道:
“王兄快快请起,小弟只不过是个困守于长安的无知小子,整日里夸夸其谈,哪里能受的起王兄这一拜?”
王况却是起身正容道:
“安弟你太谦虚了,为兄走南闯北也见过不少人,对于观人之术也略有心得,今日一见安弟。却是让为兄大吃一惊,以我观之,安弟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如果是别人夸奖自己,安和肯定会得意忘形。但对于初次见面就对自己大为赞赏的王况,安和却是不置可否,而是笑了笑岔开了话题道:“
小弟整日困守在这长安城中,家中长辈根本不许安和外出,没想到今天遇到王兄。既然王兄你常年在外奔走,想必对我大唐内外的风物都了然于胸,可否为小弟讲解一番,让某开开眼界,以后也有向朋友们吹嘘的资本?”
王况见安和不接自己的话头,眼中闪过一丝尴尬,不过他的定力极好,脸上也不露异色,依然一脸微笑说道:
“呵呵,安弟既然对各地风物感兴趣。那为兄今天就为兄弟讲解一番。”
说到这时王况停了一下,看安和一脸平静的似乎听的十分认真,于是接着说道:
“为兄自小就生活在太原,那里距离北方草原不远,与那些草原部族交往频繁,成年后为兄去的最多的也是北方草原,草原之上强者为尊,部族之间根本没什么道义可讲,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部族就会刀兵相向。甚至不惜血流成河……”
虽然这个王况自称不喜读书,但其实他的文学修养极高,讲解起草原上的事情时旁征博引,情节、人物描述的也十分精彩。安和听的入神。
安和本来只是想找个借口岔开话题,但没想到王况的确是见识不凡,不但对草原上的事了如指掌,而且还不时发表一下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观点十分独特,常常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安和听着王况的述说。再用自己后世所知加以印证,也使得他对大唐北方草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听着王况滔滔不绝的讲述,这让安和心中也不禁涌起一种争强好胜的念头,在王况讲述的间隙,不时也插上自己的观点,但仅仅发表评论,很快就无法满足安和的谈兴。
草原上的事安和是说不过王况,但在后世信息大爆炸中长大的安和,论见识可比任何人都要强的多,草原不行就讲海外,安和从离大陆最近的台湾岛,也就是唐朝所称的流求大岛开始讲,然后转到南洋丰富的出产,再以南洋为中心点,西过马六甲进入印度洋,然后进入红海再入地中海,对于罗马帝国的兴盛与衰落过程,安和是大讲特讲。
向东则从大洋洲开始,讲起上面奇特的物种,南北美洲更是讲解的重点,土豆、辣椒、玉米等经济价值极大的作物,丰富无比的黄金、白银等矿藏,神秘的印加文明等等,引的王况也是惊叹不已。
王况虽然才学过人见识不凡,但和习惯在网上与别人神侃的安和相比,却还是甘败下风,毕竟两人接触到的信息量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安和这家伙有个毛病,只要侃大山的兴致来了,整个人就会变的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嘴巴里就像是跑火车一样,话语滔滔不绝谁也挡不住。王况一开始还能勉强招架,可是很快就溃败下来,被安和口中那个波澜壮阔的海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