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章望断经世流年(2)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2.缱绻幸福

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但美满的家庭却大多雷同。

我生自普通家庭,父母并未有卓越的学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也同众多父母一样,常把“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挂在嘴边。他们有着中国式父母惯有的优缺点,大抵是千年传承,我的父亲母亲也并不能免俗。

只是,在平凡的父亲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却足以撑得起“伟大”两个字。如若说,父母给予我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反复思量,大概是温柔待世的心。

幼年时,年轻的父亲与母亲总是吵架,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但君子动口不动手,而且绝不谩骂对方。当我愈发靠近成熟的年纪时,他们似乎也在成长,不再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争个面红耳赤。大事商量,小事包容,这是他们俩的原则。

在他们那个年代,旧式的包办婚姻早已销声匿迹,流行自由恋爱,但依旧以介绍为主。我的父母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由恋爱,浓情蜜意不逊色于如今的年轻人,到如今我已到谈婚论嫁的年纪,作为老夫老妻的他们,除了亲情,仍旧留有爱情。他们的美满,极大影响着我情感世界的构建,可以说,我在和和美美的氛围中长大,享有丰沛的爱,所以懂得如何去爱人。

当我了解过杨绛的家庭背景后,她父母的相处模式,与我的父母如此相似,满满的都是爱,脉脉温情分外亲切。

杨绛的母亲名叫唐须荌,无锡人,与丈夫杨荫杭同年。她有着南方女子的妩媚多姿,性格温婉,讲起话来柔声细语,做事不急不缓,叫人非常安心。她曾就读于务本女中,这是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正是在这里,与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以及章太炎的太太汤国梨结识。

1898年,唐须荌与杨荫杭完婚,为**后,她便不愿再抛头露面,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一心一意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愉快地做着贤妻良母。今生今世,能于茫茫人海中寻得一人,甘为他洗手做羹汤,也是莫大的福分。

闲暇之时,她会捧起一本书,细细读着,她对《缀白裘》情有独钟,她的情绪会随着书中的情节而起伏,或悲或喜,或哭或笑。此外,《石头记》《聊斋志异》等经典小说,也是她的心头好,加上时兴的新体小说,她的阅读范围很广,并不会拘泥于一处。

让杨绛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母亲读过绿漪女士写的《绿天》后,对她说:“这个人也学着苏梅的调儿。”实际上,作者当时用的是笔名,母亲却能透过文字读出其中的韵味,着实令人佩服。

空闲的时间有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家务,但还是会尽量腾出时间,陪孩子们玩耍一阵。她会教孩子们轻快的歌谣,细声慢语,即便几十载光阴过后,仍停留在杨绛的记忆深处,每每哼起熟悉的旋律,心头都会涌出暖意。

杨绛曾说:“我们姐妹个个都对自己的丈夫很好,但我们都不如母亲对父亲那样细致耐心。”母亲有每晚记账的习惯,但时常会遗忘一些支出,苦思冥想之际,父亲便会夺过笔,直接写上“糊涂账”,让她少费些心思。虽会有记不起来的情况发生,但母亲每月都会按时给无锡大家庭寄去家用,从未遗漏。

在杨绛的记忆中,父母宛如老朋友一般,从未有拌嘴吵架的时候,在她想来,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那是因为夫妻间的共同语言不多,女方将委屈落寞埋在心里,所以才换来风平浪静。

她的父母却与此不同,不吵架不代表母亲一味忍让。父母结婚时,父亲还在读书,从他们的谈话中,往往能够捕捉到父亲学生时代的旧事。有意思的是,他们鲜有提名道姓的时候,往往是使用诨名,而且常引用当时的趣事做典故。夫妻俩聊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听得热闹,却不准发问,父母常说“大人说话呢,老小(无锡土话,指小孩子),别插嘴”,他们只好乖乖在一旁,默默听着。

虽说是童年旧事,却在杨绛心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她回忆道:“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他们的话时断时续,我当时听了也不甚经心。我的领会,是由多年不经心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