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人物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李思明又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

    在即将举行的第五十七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之都前.他的《拯救大兵瑞恩》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剪辑九项提名。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奥斯卡只是一种竞赛.它有它的规则.这种规则保证了只有符合某种价值的作品才会入选,不可能兼顾所有价值,更不是这些不同价值的“绝对值”的忠实体现。

    用一个比喻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能有人认为奥运会跳高比赛冠军是跳得最高的人,其实并不是。奥运会跳高比赛规则规定、不许使用翻跟头之类的助力动作.这当然会使这种比赛拒绝了很多“跳”得很高的人.比如体操运动员用前手翻达到的腾空高度,就可以远远超过跳高纪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太公平.然而它却同时保证了遵照一定规则比赛的人士能够公平竞争。

    对于比体育比赛模糊性更大的艺术类评奖来说,更难以达到选出具有“最大价值”作品。奥斯卡评奖正是如此,众所周知,奥斯卡评委的标准包括主流制作、主流表现手法和主流价值。当然,还有公司的运作手法.虽然这一点让人不太喜欢.但毕竟也是规则的一部分。这当然使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电影,比如《现代启示录》.以及一些影迷的私宠,比如主题有些沉重的《肖申克地救赎》无法最终获重要奖项。然而这种规则也有其在价值取向上的合理之处。

    奥斯卡有自己的潜规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美国地“主旋律”:

    其一,即重视家庭,人生态度要积极向上。比如《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这类反映家庭伦理的名片,包括史泰龙的成名作《洛基》,要有海明威式的强硬和骄傲.即使是小人物.也要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

    其二,影片的价值取向必须是符合主流标准的,尤其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比如李思明的《阿甘正传》,满足了中产阶级的心理需要.几乎是众望所归横扫一切地影片。正如某份报纸所说的.如果不得奖那就怪了:

    其三,美国式英雄主义也倍受青睐。千万不要认为美国人很谦虚,这个超级大国地国民有着不同寻常的骄傲与自信。那个《巴顿》获奖不仅仅是那位勇猛将军个人地魅力,其实也包合着美国人不可一世的内心感觉。而李思明的这部《拯救大兵瑞恩》.其实也是歌颂着美国英雄主义精神.而且是小人物。更让观众感到亲切。要热血有热血.要煽情有煽情.尤其是D日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不仅是民间发起纪念活动,美国官方也在大力地鼓吹着美国救世主地形象。前好莱坞明星,里根总统在D日纪念那一天.不是在欧洲发表着了演讲吗?李思明知道,未来还有更多地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获奖.而且更直白更露骨.一点掩饰都没有。

    不过在李思明参加颁奖典礼之前.一个越狱事件跟李思明扯上了关系。

    原来是在去年圣诞节的时候,纽约州州立监狱的一名犯人,从李思明的那部《肖申克的救赎》得到了启发,并且利用圣诞夜看守放松警惕的时候,成功地脱逃,只不过可惜在没有逃出多远就被抓住了。原因是他跟本就没想过往哪里逃,身上只有几十美元,又很冷,结果他跑进电影院去看李思明的那部《拯救大兵瑞恩》,梦想还能得到一点启发.结果刚走出来就被警察逮个正着。这位名叫查尔斯的犯人的囚舍里挂着的正是这部电影的海报。这个新闻被记者们伞来炒作,结果美国联邦司法部向美国各监狱发布了一项命令:所有监狱囚舍不准张贴电影海报.连报纸都不行。

    这成了一时笑谈。李思明感觉自己是个小丑,有时是自己主动,有时是自己被动.总是出现这些哭笑不得的事特.娱乐着美国大众.让美国人不那么寂寞.顺便繁荣美国的媒体事业.更不会让记者们无事可干。也许自己离开好莱坞的那一天,美国人应该降半旗致哀.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位总给他们带来欢乐的好莱坞名人。

    “我很遗憾.这位查尔斯似乎没有一个很好的越狱计划,光有热身,没有后续计划。他当时应该去看斯皮尔伯格的《印第安那-琼斯》,说不定会萌发探险的念头,培养一下冒险的精神,然后一走了之.躲到非洲一个古老的部落里去追寻法老遗留的宝藏。”李思明对着某位追到夏威夷的记者说道,“我很冤枉,我跟他不是同伙,更不是教唆犯!我为美国联邦监狱找出了管理方面的漏洞,应该给我发奖。我是一个有身份的人,换句话说,我是好莱坞的大人物。”

    谁是大人物?只要在奥斯卡颁奖的那天晚上.在星光大道上一看就知道了。

    毫无疑义.美国西部时间三月十五号星期一的夜晚.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影迷们来说,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晚。

    什么是时尚?时尚通常是那些经常在我们的视线中卖弄风情的男女明星们带动起来的。普通人即使是穿上了传说中的“皇帝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