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人的小分队继续前进。
在一个德军雷达站,又一个矛盾产生了,因为有人认为既然有重任在身,就没有必要再管攻占敌军雷达站这样的事情了,但是米勒上尉坚持要攻占这个军事点。于是,他们付出了代价: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军医战死了,死得很煽情。矛盾激化了,大兵莱宾要求离开分队,但是忠诚的麦克中士威胁要军法从事就地枪决他。
军官的责任与痛苦,在此表现的很清楚:要履行自己的的职责,就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汉克斯扮演的米勒上尉在痛失一位下属之后,躲在一个下属看不到的地方,低声啜泣。他在表现这个情节之时,用的是那种刻意压抑的哭泣,所谓大音稀声,这比嚎淘大哭更要催人泪下,汉克斯很好地将自己的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演技发挥了出来。
“他真不错!所有的人都很不错!”科波拉称赞道。
“中国人有句名言:世上常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李思明知道他在说谁,有些飘飘然,“我就是那个伯乐。”
“我承认妳的眼光挺不错、找了这么多可堪大用的演员,不过在我这老人家面前,好歹也要谦虚一下吧?”科波拉不满道。
“妳还没那么老吧?”李思明表示怀疑,开玩笑道,“我还想跟妳打听一下永葆青春的秘诀呢!”
……
戏剧就是一个或多个矛盾组成的文艺作品,情节曲折才能引人入胜。当小分队到达一个战线犬牙交错的小城之时,遇到了一对法国夫妇,这对夫妇希望美国人能够把他们的小女孩带走,这引起了凯文.科斯特纳扮演的一等兵卡帕佐的同情心,但是米勒上尉拒绝,因为战场上危机四伏。正在这时,埋伏已久的德军狙击手开火了,卡帕佐倒下了,没有人能够实施紧急救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流光了鲜血。至此,人们不禁又要问:八个人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已经在人们的心头划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小分队继续在混乱的战场上寻找着一位素未谋面的士兵,他们遇上了一队正独立作战的伞兵,正是瑞思所在的部队。但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这个也姓瑞恩的伞兵并不是他们要找的,小分队不得不踏上未知的拯救之路,这再一次预示着未来的艰难。
历经艰辛,小分队在付出两人阵亡地代价之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瑞恩,但是瑞恩却柜绝回家。这个情节很煽情,满足了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士兵就应该参加每一次战斗,直到胜利或者死亡,即使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李思明让瑞恩留在战场上,既让支持这一救援行动的人感到满意,也让置疑者到此为止,停止了置疑。
这段戏是最后地**,是在英国一个废弃的空军基地完成的,美工桑德斯花了两个月时间,鬼斧神工搭建了一个遭受过炮击的小镇和一座桥,这都是扶照模型比例完成的,而且花费了大量金钱。
李思明的军事素养在这里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为守桥的士兵设计了一套诱敌深入和伏击地战术。在这里临时演员只剩下那二百五十名美**迷,绝对够用了,这次他们又一次过足了打仗瘾,因为这里远比登陆战要过瘾得多。
“导演,这么就拍完了?”有人还不甘心。
“伙计,妳还想怎么着?难道妳想让美军被屠杀殆尽?”李思明冲着某位扮德军的临时演员说道。
“我们可是在为解放全欧洲而战啊,这是一项伟大而又神圣的事业,怎么就这么完了?”有扮美军的也表示不满。没经历过真正战争的年轻人,总是对战争充满乐观,如果这不是演戏,恐怕就没有人这么“勇敢”了。
“那我们申请让五角大楼耙妳们送到中东去,让妳们去维护一下中东的和平安定?出国已经这么长时间,我可不想妳们家人报警说麦克肯纳公司将妳们拐卖了!”李思明没好气地回答道,“一帮好战份子!”
出国拍片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想家是一定的,无规律的生活和全身心的投入,也让演员们颇感吃不消,只有这些军迷们是活蹦乱跳的。
“年轻就是好啊!”科波拉感叹道。
最高兴的莫过于“清洁工”卡尔森了,这个尽职的“卧底”每天不落的写一篇日记式的新闻稿,通过他的“秘密接头人”传回洛杉矶,培养了一大批读者,这些读者看这个流水帐般的日记,像是看悬念连载小说。李思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再管他,只要他不乱写就行。
在九月初的时候,李思明又带着这一个加强营规模的摄制组返回了洛杉矶,临时演员们就地解散。这些人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相互结识,成了朋友,这恐怕也是他们另一个收获吧,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生死之交!他们在镜头前几乎都有露脸的机会,只是最终要取决于导演和剪辑师的需要。人人都盼望着最终在影片中出现那么一两次,如果能有一个正面镜头那就更好了。所以在回国之前,李思明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