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国位于赵燕之间,强盛时期曾吞太行山以东赵国的大片膏腴之地,实力强劲,为当时天下诸侯国瞩目。//更新最快ops8 wwW.ops8.cOm//故而魏惠王起五国相王时,不但邀请了韩、赵、燕三国,也同样邀请了作为千乘之国的山国。
山国不同于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原因很简单,秦齐赵等诸侯国虽然相互之间攻伐不断,但名义上都是洛邑周天子分封下的属国,即便以魏侯时期魏国霸业鼎盛之时,也是求得周天子的许可才得以正式三家分晋,魏赵韩三国得以晋升为与秦齐楚燕平起平坐的诸侯国。同样身为齐国大夫的田氏成为齐国事实上的统治者数十年后,也是靠着重金贿赂当时的周天子,才得以正式封侯取代姜氏为齐国君主。
由此可见虽然周天子只是徒有虚名天子,但仍然是诸国名义上的共主。即便以秦国之强,吞周氏膏腴之地后,秦武王也只是过洛邑窥视鼎而不敢占为己有,所虑不过是唯恐因此招来众怒,成为诸侯合纵伐秦的口实。
有别于原诸侯国,山国并不是周天子的臣属国,换句话说它根本就不属于华夏族明,却效仿华夏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山国是鲜虞部落白狄人所建之国,白狄人多肤白高大,善酿美酒,能歌善舞,做奸巧治,多美物。
鲜虞早出现原舞台上是春秋时期,鲜虞、肥、鼓、仇等数个部落组成鲜虞部落联盟,逐渐河北扩张势力。当时的姬姓大国邢国奉周天子之命,不断出击鲜虞,数大败鲜虞,有效的捍卫了西周北部的疆域。春秋末年,邢国渐渐衰落,鲜虞则趁势崛起,逼走邢君,杀死卫君,几乎将这两个原大国灭国。当时有心称霸的齐桓公则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宋、曹、邢、卫四**队,北击鲜虞,大败之,令鲜虞部数十年不敢南下窥视原。
齐桓公霸业衰退后,崛起的原巨无霸晋国则接过了“尊王攘夷”的大旗,成为了鲜虞部落的主要对手,先后消灭了鲜虞的附属肥、鼓、仇三国。但随之晋国也爆了严重的内乱,国君和诸位大夫之间相互功伐,鲜虞才得以从晋国咄咄逼人的重压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并逐渐壮大,终有险可守的人城建立山国,名义上取得了和原诸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三家分晋后,赵国继承了晋国北方的领土,于是也就成为了山国主要的敌人。赵国立国之初吏治混乱,君权旁落,国内乱不断,这便被山国所趁,不断攻取赵国的领土。当时紧跟魏侯称霸脚步的赵国不敌山国,便向老大魏国求援,魏国精锐大军由名将乐羊所带,北上攻伐山,一举攻灭其国,将山纳入了强魏治下。待魏国霸业衰退后,白狄人又趁机复国,复其地,并且齐燕的支持下再次强盛起来,成为了赵国的心腹大患。
山国几经兴衰,其族人的顽强由此可见一斑。
区别于楼烦和林胡这些也和原紧密相连的游牧部落,白狄人并没有像他们的同族胡人那样保持着游牧特色,而是心甘情愿的融入了华夏明。白狄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学习原的字和礼仪制,甚至开始筑长城防备赵国的进攻。牧民们则放下了马鞭,抛弃了羊群,而是挥起了锄头和原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人称奇的是蛮夷所建的山国却有着极其达的冶铁技术,当各国的军队还大多采用青铜武器和粗劣的皮甲时,山国的士兵就已经大量装备了铁制兵器和铠甲,以步兵之强闻名原。
经过了数年的蜕变,山国已经和华夏诸侯国并无差异了,说着一样的语言写着一样的字,礼仪制皆无差异。于是河北便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幕,继承至晋国的正宗华夏之国赵国的军队骑着如飞战马,穿着胡服张弓射箭,像极了胡人。而本该属于胡人一支的山国人却穿上了重重的铁甲,驾驶着笨重的战车,沿袭了原诸国传统的车兵+步兵的作战方式。
山人来自草原游牧民族勇武剽悍的性格早已这醉人的美酒和安逸的生活渐渐消磨光了,他们的国君不思进取,他们的官吏肚满肠肥,他们的族人早已不习骑射。惟独没有改变的只有山国人骨子里的顽强和执着,即便是被魏国灭国数十年后仍然不折不饶的复国成功,而今强盛赵国几十年的打压下却始终不肯低头。
这也是主父为什么誓要将山国彻底消灭的原因,只有将白狄人的血脉彻底融入到赵人血脉,才能让他们放弃故国,心甘情愿的成为赵国的一员。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迅速强大后,赵雍他为赵王的二十一年时分五路大举进攻山国。牛翦军进攻山西部,赵希军出代郡进攻山北部,赵章军出河东,稽胡楚出石城,主父则亲领大军出邯郸。五路大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直接山的都城灵寿下会师。赵军的强势让当时的齐魏震动,于是便赵国南部布置重兵强势干涉,主父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这才退军回师。但经过此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