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镜刻意把张春接到孙桥,因为他想为京山争取建一个照相机厂。
照相机最先是绿湖研究院要用,主要是为了记录显微镜下的实验。后来各县城的商人买进照相机开照相馆,生意很好。不过他们用的都是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相机。
新民报采购了最新的德国生产的可伸缩爱克发相机,作为记者采访用。只是这些相机都非常昂贵,都是单位用,或者干脆是用来做生意。
相关的技术进入绿湖研究院后,绿湖研究院进行了吸收消化,制造出了能够满足科研用的高清晰拍摄设备。比爱克发相机还要小和轻便。这款相机是由雁门口精密仪器厂生产。
不过仪器厂设计出了一款简化版的相机。因为仪器厂主要还是科研工作,所以对这款简化版相机不够重视。
孙镜就想在京山县建设这样一个照相机厂,连照相机带胶片一起,足够把京山县的产业提升一个等级。而且从目前来看,也只有这里最适合。
说起来,京山县的中产阶层和富有阶层因为孙镜的关系,保留得最完整,这些人投入的工厂现在都开始赚钱,虽然大头都被政府、银行这两个大股东拿走了。所以他们就想在照相机厂上多占一些股份。
张春自然答应。其实就算孙镜不找他,也会建这样一个工厂,不同的是股比和研究体系的问题。
富商们要建这个厂。相关技术研究就不会放在厂里。因为建设一套工业体系不容易。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是要销售,要收回成本。研制和技术改进就有一个周期。
而绿湖研究院等不了这个周期。所以只能扩大精密仪器厂了。
绿湖研究所对于结晶硅的研究,最先进入实验的居然不是半导体。而是光电转换效应。同时进入研究体系的还有石墨。两种材料从加工到应用消耗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不过成果也在慢慢显现。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在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德国。只是他们还在选择何种半导体材料这个无数个岔路上进进出出。美国的一些实验室也处于这样困境。
而绿湖研究所已经制造出了试验用的单晶硅和多晶硅。离晶体管和光电转换只有一步之遥。小說中文網
于此同时,电子所对于电子管的制造和电信号的传输已经非常成熟。声音和电信号的转换也非常成功,电子所制造的电话机已经在新苑进行小范围实验。电子所正在研制对大自然声音信号的监听的研究,这是应环境所和微生物所的要求进行的。
另外侦查部队要求他们制造班用的无线电对讲设备。
而当晶体管出来后,小型化就能够实现。整个产业就将升级。声音,图像和电信号之间的转换都将顺理成章。
现有的照相机技术还能够维持多久?二十年。三十年?张春还真不敢保证。
当然这些张春除了对丽质讲过自己对科技发展的预测外,还没有对任何提起过。
从京山到钟祥,刘清带着卫生队的几位医师跟着张春。一行人都骑着马,负责保护的是新苑警卫连的一个班。张春经常因为电报而停下来办公。所以速度非常慢。
不过到了钟祥,刘清被一个小伙子拦住了,小伙子局促地递给了刘清一本书就走了。
张春对这个小伙子有些印象,应该是医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刘清尴尬中有些生气的样子。
原来她被这个叫做齐斌的小伙子追求了。
刘清生气归生气,但是并没有把书扔掉。这是齐斌的论文集,由新民书局出版,专门研究血吸虫病的文集。张春翻看了一下,顾文宽写的序,评价非常高。既然是搞血吸虫防治的。就应该在刘清的卫生局管辖之下。
“小伙子不错。光锡兄已经牺牲很长时间了。”
张春笑着对刘清说。
刘清的脸红了,没说话,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
几位医师都为齐斌说好话。刘清叹了口气说:“为民,如果你当了总统,会怎样对待日本?”
张春愣了一下:“这不是我怎么对日本的问题。而是中国如何对待日本的问题,同样也是日本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以现在的情况看,不容乐观。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不管是那个地方。老百姓在我眼里永远是老百姓。”
刘清叹了口气:“如果我留在中国,你会不会放过日本一线?”
张春重申了一遍:“在我眼里。一视同仁。”
刘清想了想,不说话了。
张春到达钟祥时,大规模的战斗已经结束,顾明已经派人去接收随县,警卫排的电报也安静了下来。
京山县和钟祥县,古城保存都还算完整。只是城门和街道被拓宽。棚户区被改造成了新式建筑。大多都是七层的住宅楼。原有的衙门和有特色的宅院,有些成了政府机关所在地,有些成了公共绿地。
只是钟祥县城比京山县城要大很多。钟祥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