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二,你赔了多少钱?”
“足足四两银子,就哦那几间破房子,换来的可是成色十足的银子啊。哦怎么感觉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李老栓,你呢?”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满脸洋溢着笑容道。
“可不是,给了哦三两迁移费另外房子也赔了三两。前些天孩子他妈还愁眉苦脸,可这两天她笑得跟啥是的。”旁边一个推着独轮车的农民道。
跟在他后面的老伴捅了他一下:“怎么说得哦跟个财迷似的。”
张老二道:“辽王来了,就是不一样啊。年头从家里迁来的时候,洪桐县的人只给了几张宝钞,来到辽东毛得跟擦屁股纸似的。哦总共买了三把锄头还有两床棉被就用完了,这次辽王给的是真金白银。哦合计着,起码能盖个房子,咱们俩再凑凑兴许还能买头牛”
李老栓道:“恩,还有一年的粮食,新开垦的地三年免租子,那个王府的姚大人还说了,日后凡是因为官府的命令造成咱们的损失,官府还有赔偿。哦怎么总觉得都不像是真的?你再捏捏哦,唉别使劲,真是疼。”
张老二道:“辽王真是大恩大德啊,咱们找乡亲们凑钱给他老人家建个生祠吧。”
“老人家,别给我建祠堂了,这都是皇上的大恩大德,做儿臣的也是体谅父皇善待子民的心意而已。”一个声音从张老二身后传来。
两人一回头,只见一位身穿锦袍的年轻公子骑在一匹高头大青马上,身后一面大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遼”字。两位农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认识字。在公子身旁的一位武将打扮的人道:“你们刚才不是在念叨辽王吗?他来到你们面前,还不行礼。”
两位农夫吃了一惊互相又看了一眼,扔了手上的独轮车跪倒在路边:“拜见辽王千岁大恩人。”张老二又拉拉身后站着的家眷:“还愣着干吗,快点给恩人磕头!”
“辽王,是辽王,快给他老人家磕头。”通往盖州的道路上,数千名山西迁移来的新移民纷纷跪在地上磕头。朱植连忙下马,要把张老二扶起,可张老二死活不起来。
小陈子小声道:“殿下,赶路吧,您不走,他们还得跪着。”
朱植心里叹了口气,重新翻身上马。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这个样子,给一些本来他们应有的待遇,就以为自己遇到了青天,还想着给这人立生祠。这种根深蒂固的青天观念,在这个历史时空已经延续了千百年。在这些百姓心中,所有的恩赐都来源于官员的清廉,以及他们本身的道德。压根就没想过,官员这样做本来就是应该的;一旦遭遇到贪官酷吏,他们又会觉得他们是官,自己一个草民有什么力量去反对?也只好逆来顺受了。然后这种压力无限地叠加,直到将彻底腐朽没落的帝国某个薄弱环节压断了,爆发出来了,才会形成农民起义。于是新的王朝诞生了,历史再度经历这样一个循环。
可以肯定的是,千百年来无数次这样的循环下来,汉族百姓的忍耐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坚韧,当了奴隶还在为头上奴隶主叫好的事情屡见不鲜。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们懂得这些补偿都是他们应得的呢?什么时候才让那个循环不在继续下去?朱植看着道路两旁数千名从广宁附近迁出的新移民,默默地想着。
但跟在他身后的杨荣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他突然觉得到眼前这位王爷手段之高明。总共两千多户每户也就不到十两银子的动迁费和补偿,加起来不过二万两银子,对于目前有二十万两银子在手的王府并不算大数目。但已经将这一万多新移民的人心牢牢掌握在手中。
杨荣心中有些惊讶,朱植如此收买人心到底想要做什么?难道…杨荣再次不敢往下想,这已经是他跟随朱植来到辽东之后第二次有这种感觉。自从就藩广宁后,朱植的三把火烧得实在太旺盛了。那个自从奉天殿被廷仗之后,显得有些消沉的朱植,仿佛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联系前后杨荣观察到的事实,打心眼里感到一个大逆不道的词——野心。
外人也许不能从表面上这些事情察觉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几乎参与了朱植所有重大决策的核心幕僚来说,杨荣的鼻子确实闻到了野心的味道。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放着自己的王府不修,却把这些钱补偿给历来处在被统治者地位的平民百姓,历史上只有那些有着鸿鹄之志的人才能做得出来。他不相信,朱植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施政以民为本的初衷,这些话只是应付朝中御史也许管点用。
杨荣骑着马默默地跟随在朱植身后,他的心正在矛盾地交战,这条路将要走向何方?杨荣有些拿不准。自从进府之后,朱植除了一次险些翻船,其他多次大事,都平安渡过。也不知道是他运气就真那么好,还是冥冥中有股力量在辅助,朱植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反而越来越稳固。
而且,他来到辽东之后的所作所为,哪件不是为国为民?就算以杨荣的智慧也实在没法想通这些前后矛盾的问题。难道自己真的用了小人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