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六卷 漫路血征 第二十二章 轰出一条血路2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第六卷漫路血征第二十二章轰出一条血路2

苏军第第23集团军所驻守的十七个沿奥伦堡西北洲际公路为中心的村镇,在德军装甲部队和后方重型榴弹炮的双重攻击下,彻底被夷为平地。

有刘七意识雷达的指挥,将近两百门的榴弹炮简直就像是长了眼睛一样,不断的打击任何一个敢于向进攻的德军先头部队开火的隐蔽射击点。

丹尼中校所指挥的四号坦克集群虽然数量已经只剩下了四十七辆,但是威力却依然是十分强大。普通的民房根本就架不住坦克炮的攻击,往往一炮下去,房屋就会被打的分崩离析,而躲在里面的苏军不是被炮弹炸死就是被倒塌的房屋给砸死,最悲剧的是没被砸死却在废墟里窒息而死或者慢慢死去。

当然苏军两个集团军的防线并不只是局限于这几平方公里只内的几个村镇。而是各个村镇都已经被用战壕连接了起来,而村镇中的房屋也都被临时改建成了各种堡垒,而苏军则是利用各种轻重武器不断的向进攻的德军部队进行着射击。

不过连个苏军集团军的指挥官没有想到,自己压轴的重炮部队竟然只打了三炮就被德军的炮兵给探明了位置,然后自己的炮兵就被德军的炮弹给打残废了。

苏军第第23集团军都是来自于北方面军预备部队,同在一个屋檐下,两支部队的关系当日就比较好。由于这一次被临时指挥官崔可夫安排在第二道防线阻击德军,所以两名苏军集团军指挥官就把指挥部设在了一起,共同指挥起两个集团军作战。

第22集团军的指挥官是犹时科维奇少将和第23集团军指挥官切列帕诺夫少将,在苏军第一特别方面军所有的集团军级指挥官中,军衔是最低的。再加上两个人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军区,所以两个很有一种相互关照的意思。

而事先两个人也都已经略有耳闻德军的大炮打的有些邪乎,所以两人都对怎么安排炮兵阵地十分的谨慎。第22集团军的指挥官是犹时科维奇少将以前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炮兵军官,所以犹时科维奇少将就出了这个把所有火炮都以连级单位分开,化整为零的策略。其用意就是为了防止德军的炮火的精确打击。第23集团军指挥官切列帕诺夫少将当然立即就同意了犹时科维奇少将的注意,两个集团军的上百门重型火炮就被分成十多个小组,分别隐蔽在十几个村镇里面。

虽然苏军两个集团军这样做会大大的加深指挥上的难度,并且会降低炮击的效率,但是却无疑是一个保存自己的非常好的做法。随后两人又将各自直属的火箭炮营也拆分成六个连,也都配合隐蔽在各个村镇当中。

按照两名苏军少将的想法,你德军火炮就算是射击精度再高,也不可能打击我所有的目标吧。就算是苏军损失了几个炮兵阵地,那么整体上苏军还是具有非常强大的炮火支援,只有有火炮的支援,两个苏军少将相信就一定能守住这条防线。

其实两个人这也是在朱可夫的眼球前准备露那么一小手,这次作战行动可是被斯大林同志高度关注的,要是能在这次战役中成为明星,那以后的日子可就会好过许多了。两个少将甚至都已经想象到了德军被全歼之后,斯大林接见两人并且亲手为两人带上勋章,并且晋升两人中将是的情景,或许上将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两人升官的美梦却随着所有的炮兵被德军火炮集体点名而化为了过眼云烟。看着自己手下的部队被德军的坦克无情的屠杀,两个人的眼睛都冒出了汹涌的怒火。当然眼睛要是能杀人的话,那刘七此时已经最少死了八十多次了……(八十多次,好像很熟悉啊)

丹尼中校指挥的坦克集群分成三路在穆勒中校指挥的摩托化步兵团的配合下,十分凶悍的冲破了苏军防守的防线。全部都是装备的自动武器的摩步团的士兵立刻就在近战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那些想用燃烧瓶和反坦克雷来攻击德军坦克的苏军士兵一个一个都被打成了筛子。

当然苏军火力点的轻重机枪也拼命的对跟着德军坦克周围的德军士兵射击着。但是十分不幸,由于苏军轻重机枪喷出的火焰过于明显,还没有打完一个子弹供弹链的苏军机枪就会被刘七的意识雷达所捕捉到位置,随后而来的炮弹就会让苏军连人带枪一起变成了碎片。

两个小时,先头的两个团付出了五辆坦克和一千多名士兵的代价,终于凿穿了苏军第第23集团军以十几个村镇为据点所布下的纵深三公里的防线。

苏军第22集团军指挥官犹时科维奇少将也因为杀红了眼睛,在亲自带人阻击德军先头的坦克部队时被一辆四号坦克的炮弹给炸成了碎片。而第23集团军指挥官切列帕诺夫少将所留守的指挥部则是因为出入人员过于频繁,被刘七以怀疑有弹药库之嫌的理由打了十炮:苏军指挥部虽然修在地下,顶部的出口是一件十分坚固的乡村的磨坊,但是再坚固的磨坊也不可能挡住十枚重型榴弹的攻击。只是一瞬间,苏军两个集团军的联合指挥部就被炸成了废墟,倒塌下来的十分沉重的磨坊的石块在一秒钟之内就砸塌了地下的指挥室,苏军第23集团军指挥官切列帕诺夫少将连同指挥部所有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