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1章:你候亮平要查我?我爹朱元..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第1章:你候亮平要查我?我爹朱元璋啊!

南直隶应天府金陵城三山街外

侯亮平手里抓着一张录文,拳头紧握,脸色铁青。

这是一份官员的文书,确切的说,是临淮县知县,洪棡的灾情报告

临淮县发了水灾,直接影响到了隔壁中都(凤阳)的修建工作,洪武皇帝龙颜大怒

但是就是这样一份文书,居然生生止住了皇帝的怒火

报告文书内容很简单,大致用一句话概括

“一切尽在掌握,请陛下放心。”

“狗屁尽在掌握!”侯平亮气极反笑

一个路过的锦衣“百姓”被他吓了一跳,一看是个官儿摇摇头,走远了骂了句“甩货”

侯亮平能做到御史,肯定不是甩货,他生气的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这位临淮县知县一派胡言!水灾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平定?!

可以说,整个大明中枢没有人比侯平亮更了解临淮县,还有那位新任知县洪棡

因为,侯平亮就是临淮县上任知县!

接任时侯平亮就见过这位洪棡,没身份没背景,身份文书不从正规流程走,反而是从皇城直接委派过来的,一眼空降……

就是这么一个妥妥的空降知县

居然,居然,居然能得到洪武皇帝一个“肱骨知县”的评价!

一想到这儿,侯平亮就浑身发抖

气抖冷!

你看刻薄寡恩的朱元璋称帝后夸过几个人的?凭什么那空降小子能得皇帝的美誉?

没听整个秦淮河都在唱名这位肱骨知县的了?

这让侯亮平忍不住咬牙切齿,当然,他绝对不是因为羡慕和嫉妒,而是因为被ntr的愤怒还有后怕。

临淮县位于濠河与淮河交汇处,故而在前朝曾名‘濠州’。

到了大明,它有了个更显赫的身份——帝乡!

洪武皇帝朱元章便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出生长大。

虽然这里给他留下了许多痛苦的回忆,朱元章却不改对故乡的深情卷恋。他将濠州升格为府,并在府治二十里外的凤凰山南修筑中都城。

山南水北为阳,凤阳府之名因此而来。随后,府衙便迁到了营造中的中都城。又析临淮县西部四乡新设了凤阳县,与府城同郭。

之所以不直接把临淮县城迁到中都,是因为临淮肩负着堤防重任。要是县城这段河堤崩溃,把县城淹了还是小事儿,关键是还会把皇陵淹了。

所以临淮县的头等重任,便是看护好这段河堤……

这活可不轻松,因为黄河夺淮以后,失去主河道的淮河,几乎年年泛滥,要不然朱老板一家也不至于那么惨。

换别的县,淹了就淹了,还能混点儿经费,免点儿赋税啥的。可要是淹了大明的皇陵,从知县往下,全衙的脑袋都得搬家。

是以去年一冬,侯亮平都在带领民夫修筑河堤。转年还没出正月,他便又带人沿着河堤一寸一寸的巡视,排查隐患,务求平安度过即将到来的春汛。

干的好好的,侯亮平就被突然空降的洪棡挤走了,自己的功劳当场就被牛了!但好在也升任御史不算太亏

接着就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春汛水灾,洪棡发来的“一切尽在掌握”被洪武皇帝评价为“肱骨知县”

可以说,这个“肱骨”几乎全部都是他侯亮平的功劳,生生被洪棡ntr了,能被洪武皇帝表扬,那是妥妥青史留名的机会,一大笔政治财富啊!价值一个尚书!

当然,他侯亮平一心为国,这种私事往后放

最主要的是,洪棡居然没有上报朝廷,请求赊灾,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龙颜大悦的原因,穷怕了的朱元璋最恨花钱

然后洪知县居然上书说临淮县的乡绅富有仁德,自行筹粮,不需要朝廷赊灾

一想到皇帝抚虚点头受用的模样,侯亮平就想抓着他的衣领咆哮问他

你怎么不照照镜子看看?要是这些狗大户真能全心全意赊灾,你朱元璋能造反?

不用想,这肯定又是官绅勾结,地方联合,欺上瞒下,祸祸可怜百姓的狗大户套路了。

自古以来的传统在元朝发扬光大,没理由放在大明就偃旗息鼓了

现在李善长还活的好好的,胡惟庸只是个小瘪三,老朱刀子还没动,现在明朝官吏依然秉持着你不拿,我不拿,如何百姓“安康”的当官态度。

这个大家都“拿”这样众正盈朝的大环境下,不难猜出,洪棢这所谓的“自行赊灾”的钱粮完全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巴不得灾民死完,好和狗大户勾结搞土地兼并。

想到这里,侯亮平恨不得替临淮县的百姓把这个家伙给活刮了。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还只是自己的猜测,但是只要是自己带队去了临淮县,这件事肯定能板上钉钉。

最关键的是,现在除了自己之外,还没有任何大臣发现这个问题

当然了,很有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