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
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由李斯领导的六国官员群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此李斯能在秦朝秦朝中担任左相,与关中的右相王绾权力持平。
至于嬴氏宗亲和武将功勋之前对六国官员的看法……
自那次长信侯嫪毐的背叛事件后。
嬴氏宗亲直接在咸阳宫前采取了极端抗议方式,要求新登基的秦王嬴政驱逐所有六国官员,其中也包括李斯。
那么嬴政答应了吗?
他真的答应了。
因为当时宗亲与六国官员的矛盾已是不可调和。
因为长信侯嫪毐逼死了嬴氏宗亲的一位有声望的高官。
所以,当嫪毐被处决,吕不韦和王太后都被牵连受罚时。
嬴氏宗亲势必会全力反击,期望清除所有的六国官员。
那时嬴政刚登基,面对这种政治纠纷,他只能选择等待时机。
最终因为郑国渠项目给嬴政创造了一个机会。
嬴氏宗亲如果想要秦朝的话语权和实权,就必须完成他们手头的任务。
比如完成郑国渠。
可是像郑国渠这样的大工程,和朝廷上的党争不同。
能做就是能做。
不能做就是不能。
一场暴雨,可以明确地展示嬴氏宗亲中没有能人建造。
结果就是郑国渠在嬴氏宗亲的指导下,工程尚未完成就发生决堤,导致众多平民死亡,还有很多农田被淹。
最后嬴氏宗亲之首渭阳君,只好在当夜跪在王帐前来道歉!
毕竟郑国渠的建设影响巨大!
此工程起初由吕不韦启动,他从韩国请来了水利专家:郑国。
从开始到结束,耗时将近十年,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民众投入其中,为此秦国投入的资金难以估量。
但嬴氏宗亲甚至连郑国渠的最后部分都没能完成。
先不说嬴政有没有发怒,单是渭阳君都想亲手惩罚当时负责的宗亲成员!
当渭阳君承认错误后。
当渭阳君垂头之际,
李斯立刻按照嬴政之前的计划,提交了【劝驱客状】。
两人一起行动,
从内到外联合施压,
终于让六国官员重新归于大秦,并恢复职位。
嬴氏宗亲则不再持有地方权力,交出军权,仅留有在朝廷议事权。
回顾以后的各代王朝,
秦朝的王室宗亲权利被约束得最为严格。
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何嬴氏宗亲在嬴政开始掌权时,会发起一场自焚式的死亡抗议。
主要是因为嬴氏宗亲被压迫得太重,导致了集体抵抗。
年轻的秦王嬴政能够妥善处理这件事,无疑是政治才华出类拔萃!
生来便是帝王之气质!
…
此外,
从这起事件中可以明白,皇帝办事也非常重视策略和手段。
不是君主仅凭一句话,发布一个诏令,下属的各个派系就能顺利执行。
与官僚的对立是无法避免的。
皇帝在保持平衡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
当茂陵士卿阶级变成大秦的官僚阶级后,他们能直接归属于李斯,成为六国官员吗?
答案当然是不可以!
关中贵族、武将功勋和嬴氏宗亲会接受以李斯为首的六国官员。
这是因为李斯等人在帝国统一过程中,具有巨大的贡献!
反之,茂陵士卿有哪些贡献?
什么都没有!
仅通过交钱就想在关中有一席之地,
他们有什么资格?
一个地方只能供养一个贵族阶级。
缺乏功绩的支撑,就意味着无法稳定自己的位置。
但现在的大秦已经扩张到了三十六个郡,确实需要一些能干的基层官员和官吏。
江白稍作思考后说:“我们应该在允许茂陵士卿任职的前提下,加上【清官】和【浊官】的标准!”
“所谓【清官】是指原本的关中贵族、六国的外使和武将功勋的后代,在入朝为官后,因为宗亲的影响,他们可以担任一些利益丰厚、权利大,但工作轻松,级别高,还有决策权的职位!”
“而【浊官】是由茂陵士卿担当,由左相李斯挑选合适的人,去担任工作繁重、级别较低,只有执行职责,但没有决策权的职位。”
…
江白所说的【清官】和【浊官】,实际上是从未来九品中正的制度中,演变出的一个默认规则。
也就是说,贵族持有重要职位,
而寒门之子只能是执行官。
因此,九品中正制和选拔制被公认为……是贵族的升迁手段。
但制度是时代变化的产物。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