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八二四章 王权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中国人总是喜欢以“十大高手”、“四大名著”这样的数字去给某些东西和人冠上头衔,好似讲起来更有气势一般。

  而这个传统最早应该是来自于“三皇”和“五帝”这两个称号,“三”正好对应天、地、人,“五”正好对应五方、五行、五色等。

  对于所谓的“三皇五帝”这并不是当时人总结出来的,而是后人编纂的,在不同文献中记载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就拿黄帝来说,有的将黄帝放在“三皇”之中,有的则是将黄帝放在“五帝”之中,即使是同在“五帝”中,黄帝处于第几也各有不同说法。

  因为太乱了,古时候的文人就不去争论具体的排序,更何况是现代的历史学者,因为没有考古材料的支持,靠着古人的文献去推测毫无价值,所以学界对此干脆就冷处理。

  唯一比较没有争论的有两个人,“五帝”中有尧和舜两人的位置这是基本确定的,其他的就连大禹到底属不属于“五帝”都有各有说法。

  之前就说过,在史学界流传着“大禹是条虫”的说法,这句话一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字面上的意思,“禹”字中有个“虫”字;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不能确定大禹究竟是不是真有其人。

  这个问题,现在陈堪已经有答案了,至少在这个位面,真的是有禹这个人的存在。

  但是“五帝”其他人,陈堪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和历史学的学者,在这个位面陈堪表示自己也搞不懂到底是哪五个,至于“三皇”时间太早了。Www.XSZWω8.ΝΕt

  陈堪来到这个位面已经四百年了,“四百年”,写起来就三个字而已,轻描淡写,陈堪在这个位面诵读了超过五十五万遍的《黄庭经》,这就是四百年的概念。

  四百年的现在,华夏大地一片汪洋,这几年因为气候的变化,下雨量连续暴涨,洪水泛滥,华夏文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部落联盟自然也没有闲着,进行了多次的治水,但是哪有那么简单,现代社会已经有相对完善的河道体系、治理体系,可是在遇到突来的大洪水面前都免不了损失惨重,更何况是这个时代的人呢。

  “堵不如疏”这种在现代人看起来简单无比的道理,那都是先人用一条条生命总结出来的,而且道理说是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这个位面可不是什么神话位面,没有各种神奇法术、没有开山斧,只有双手,所有的河道都是靠着双手挖出来的。

  整个部落联盟齐心合力之,前后一共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才最终将战胜了这场大洪水,而带领全部落解决这场苦难的共主名字叫做“禹”。

  这次大洪水除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之外,在陈堪看来最大的的变化就是共主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这就像是战争时期一样,领导者需要更加集中的权利以面对挑战,这次面对洪水又何尝不是一场战争呢!

  为了能调动最大的资源去治理水患,所有的部落联盟尽可能的团结起来,而且十八年之内没有换过共主,长老会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为了更好的治理洪水,禹将大量本族人放在一些重要的位置上,这并非是为了徇私,这完全就是为了治水,禹是原共工部落的后裔,族人擅长治水,为了战胜洪水这样的布置也是在所难免。

  同时神权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因为在面对这样滔天的洪水面前,人们发现本来他们祭祀的神灵竟然无法给他们提供保护,最后还要靠着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和他们想象中无所不能的神是完全不一样。

  加上在治理洪水的时候,很多神职人员也冲锋在前,和普通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这使得普通人和神职人员之间的那点神秘感消失了,对神的敬畏也就少了一些。

  长老会消亡、权利集中、神权削弱以及重要位置都是自己的族人,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共主手中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而强大的权利带来的就是膨胀的欲望,治理完洪水之后,禹发现自己的权利前所未有的强大,心中就升起了一个念头,就是能不能将共主这个位置当做是一个私有财产,直接传给他儿子呢?

  禹先慢慢试探,同时将自己儿子启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还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些干事能力比较强的人,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刷功绩”。

  禹活了五十二岁,因为治水功劳太大,权利集中,他是第一个在共主位置上坐到死的人,也是担任共主时间最长的。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顺利地当上了共主,要是启只是一个一般人,那么可能以后的历史就会改变了,偏偏启也是一个野心和实力都不缺的人,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愿望,对部落进行了整改,目的就是为了让共主位置成为他们氏族的私有财产。

  他还将目光投向了神庙,利用洪水的事情大做文章,主要就是想说明一件事,就是他们氏族先祖就是神,他是神的后裔,天生就是要统治整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