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一章:周文王,天子冠冕,文..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大清。

乾隆帝看着光幕,没来由的感觉到一阵心酸。

光幕上所演绎的那部分内容明显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上哪有什么妖怪鬼怪哪有什么卜算能算出来虚影的啊?

这分明就是杜撰!

但为什么别人的杜撰就像是神话传说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杜撰,而且其中的形象那么的正面?

而自己却要被后世人造黄谣?

当真是没有天理!

分明都是帝王,这不明显是在厚此薄彼吗?

“和珅。”

“你对光幕当中演绎的周文王有什么看法?”

和珅缩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毕竟他也算是乾隆肚子里的蛔虫,乾隆所能想到的,他自然也想到了。

明明都是杜撰,一个是正面形象,另一个却是一副花花公子,浪荡模样。

皇上现在肯定心里不平衡。

他可不想触这个霉头。

但现在话已经落到了他头上,他却不得不回答。

“皇上依奴才看,这分明就是杜撰,子虚乌有的事。”

“大周历史记载的清清楚楚,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周文王只不过是武王所追封。”

“虽然殷商的确因文王而覆灭,但建立周朝的其实是武王姬发。”

“而如今光幕当中所演绎与史实不合,应当是后世人的杜撰,这些杜撰的内容,陛下又何必放在心上?”

乾隆看着唯唯诺诺的和珅,轻轻咳嗽一声。

“正因为是杜撰,所以朕才更加上心。”

“你说,光幕演绎朕的事迹的时候,那些东西是不是杜撰?”

“为何文王的杜撰,他是圣明君主,而朕的杜撰,却是浪荡公子?”

“根源所在何方?又有何差异?”

和珅微微颔首,他现在已经知道了,乾隆皇帝并不关心光幕当中的杜撰内容。

他关心的是如何能让自己在后世人的杜撰杜中也成为一个正面形象。

“皇上,依奴才之见,您身为一国天子,必然是当世人议论的焦点和中心,这一点推脱不得,也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但是臣有一妙计,可解陛下心头之患。”

“若民间杜撰,只会小家子气,只会按照他们内心的想法去杜撰。”

“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不如疏。”

“既然被编排故事这一最终结果逃避不掉,那我们为什么不改变其中的过程?”

“哦?”乾隆皇帝眼眸微微一亮,他像是抓住了什么重点。

“你的意思是……”

“与其让民间按照他们的心意杜撰朕的事迹,倒不如朕亲自出手?”

和珅微微一笑。

“是也。”

“如此一来想要编什么故事供民间消遣,岂不是陛下轻易就可以决断?”

“那陛下想把自己安排成什么形象,岂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接连的反问问到了乾隆心坎里。

“好。”

“就依爱卿所言!”

“朕命你私下招募文人骚客,编写有关朕的事迹,什么内容不重要,但朕的形象一定要正面。”

“加之大肆刊发,以低价销往全国!”

和珅眼中闪光。

好机会啊!

此举乃是奉旨行事,且旷日持久,和当年魏忠贤奉旨寻找三足金蟾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虽是低价刊发,但这可是皇差,其中的利润不可计量啊!

但他还是建议道:“皇上,天下臣民愚钝,识字者不足十之一二,刊印书册虽能够防止文人杜撰,但民间仍是会议论。”

“依奴才之见,要多管齐下,不止要刊印书册,更是要编排故事,培养一些听命于皇家的说书先生,将陛下事迹宣往全国才是。”

“方才刊印书册可以堵住那些文人墨客的嘴,说书先生才能堵住普天万民的嘴啊。”

康熙眼神流转。

冷声道:“不必如此。”

“只要文人管住自己的嘴,没有典籍流传后世,后世人又如何编排朕?”

“那些流民草寇,不足为虑。”

和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陛下还是考虑不深。

读书人终究是少数,天下的普罗大众依然是农民。

而农民,不通教化,方才的政策,根本影响不到农民。

他们听风就是雨,依然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排皇上的事迹,口口相传,直到传为神话。

后世也一定会有好事的读书人,将之整理。

相比那些官方编纂的故事,肯定是出自民间的故事更加吸引民间人。

流传程度是宫廷出本拍马不及的。

如果不能教化万民,以滚滚大势压住农民之口,当今所做的一切,都会是徒劳。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