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飞没有任何动作不代表别人不动,如同《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一样,何进接受了袁绍那个最为愚笨的建议,召集外藩大将带兵进京“诛杀十常侍”。董卓等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自然是要好好表现一番。于是乎在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骚操作之后,就迎来了“改天换日”之时: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永安宫闲住,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董卓终于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
就在朝野人心惶惶的时候,洛阳又发生了一件怪异之事:被圈禁在“永安宫”的废帝、弘农王刘辩和他的母亲“何太后”及帝妃唐氏竟然离奇地“失踪”啦!但是这个消息并没有为外人所知,不仅董卓下令封锁了消息,就连劫走刘辩一家儿的一方也没有散布任何消息,并且保密工作还做得非常到位。
暴怒之下的董卓董相国一口气砍了数百名看守“永安宫”的他的亲兵的脑袋,其中包括负责看守刘辩一家儿的亲信将领樊稠,就连他的女婿李儒都差点儿被他用砚台砸死。不过有一个人却在暗地里幸灾乐祸、沾沾自喜,那就是“飞熊军”的统领李傕,因为终于没有人和他争夺这个位置啦。
冷静下来的董卓与李儒等心腹一合计,认为这件事情的幕后指使极有可能是一直不吭不哈的段飞,因为他们都知道段飞上任青州之前锤杀郭胜、段珪并受到刘宏单独召见的事儿。不仅如此,刘宏在临死之前还将他的“皇叔”陈王刘宠的宝贝闺女指婚给段飞,刘宏费了那么多力气笼络段飞,又是“密谈”又是“赐婚”的,要说没有给段飞留下什么“密旨”之类的东西,打死他们都不会相信。
“相国,小婿认为段飞命人救走弘农王母子的可能性最大,而设计救走弘农王母子的,多半就是段飞手下那支神秘部队‘锦衣卫’!”说话的是一位身材瘦长、两腮无肉,脑袋被一条长长的“白叠布”包的像只粽子似的“山羊胡”,正是董卓的女婿李儒??。李儒是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现在任职“弘农王郎中令”,负责“贴身保护”弘农王刘辩。
而弘农王刘辩母子在他和樊稠以及数百名精兵的“贴身保护”下被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救走,他这个“弘农王郎中令”自然是责无旁贷,要不是他是董卓最信任的谋士和女婿,他就是有十八颗脑袋都不够董卓砍的,就这也牵连的樊稠替他丢了脑袋。
相国府一个精致的偏厅里,越来越胖的董胖子高座首位,瞥了一眼脑袋上还缠着“绷带”的李儒,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说到:“言之有理,老夫也听说过段飞养了一帮鸡鸣狗盗之徒,专事一些盗取情报、传播流言、制造混乱之事。只是到现在你们也没有查明他们是通过何种途径令你们这么多人毫无察觉地带走刘辩母子的,真是一群废物,老夫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指望你们?!”
李儒暗中腹诽不已:“要不是你杀人杀的太急,连个人证都没有给老子留下,怎么可能到现在才找到一点儿线索?!”
心中吐槽不已,但是他可不敢有一丝一毫流露出来,急忙上前一步说道:“相国息怒,连日来小婿都在勘察现场,已经基本查明他们所用方法,正要禀明相国。小婿在现场发现了许多没燃尽的‘香烛’,经过实验,发现这些‘香烛’点燃之后所散发出来的烟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致人昏睡不醒。一定是劫走刘辩母子的那伙歹人利用这种‘迷香’迷倒了值班的樊稠和他手下的士兵,然后化装成咱们的守军混出了洛阳。。。。。。”
董卓闻听浑身一震,急忙坐直身体问道:“你说的可都是实话?这种‘迷香’如此厉害,如果大量泛滥岂不是危害极大,恐怕就连老夫的性命安全都无法保证了吧。这次他们只是救走刘辩母子,下次他们就敢进相国府行刺本相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