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若是将军权交给杨仪,则魏将军又该如何自处?”
“丞相应该知道,杨仪此人非但心胸狭隘不说,还喜欢睚眦必报,更何况此人也是一直与魏将军不和。”
“而魏将军本性又性情高傲脾气也不是很好,到了那时候,他也肯定不会听从杨仪的指挥。”
“若是丞相将大军兵权,交到杨仪之手,哪里还有魏将军的活路?”
魏延与杨仪的恩怨由来已久,魏延自视甚高,宽待士卒而轻慢官员,无论是文官和武将,魏延都不待见,颇类似当年的关羽。
所以魏延在武将中的人缘也是极差。
不过魏延资历老,武艺高,权势重,众人倒也敢怒不敢言,唯有杨仪不畏惧魏延,两人针锋相对,谁也看不惯谁。
在历史上,诸葛亮死后,魏延一心想要继续率军北伐,对抗曹魏大军。
但是反之杨仪却接手了兵权,决定率军退回蜀中。
二人不和已久,直至内斗的发生。
结果可想而知,杨仪有诸葛亮遗命掌握兵权,武将又全都站在杨仪这边。
最终魏延兵败被杀,死后被杨仪诬告造反,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如今魏猛直接把两人的矛盾摆明,放在诸葛亮面前,让诸葛亮瞬间沉默下来。
诸葛亮自然是知道魏延与杨仪的间隙,他还曾经亲自为两人多次说和。
可是二人好似天生犯冲一般,即便是诸葛亮亲自说和,那也是无济于事,没有半分效果。
诸葛亮曾经甚至还发出过感叹:
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既不想杀魏延,也不想除掉杨仪,只能不断居中调和。
如今魏延,可谓是蜀汉除了诸葛亮,硕果仅存的老将。
当初魏延在荆州投靠刘玄德之后,就跟着刘玄德攻伐蜀中,因此屡立战功,被其提拔为牙门将军。
在刘玄德登基称帝之后,更是将蜀中的北大门汉中交给了魏延镇守。
要知道汉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对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延被其任命为汉中太守,可见魏延深得刘玄德的信重。
刘玄德登基时,封魏延为镇北将军,拜都亭侯。
而魏延对刘玄德和整个蜀汉,那也是忠心耿耿,从未想过反叛。
魏延为了报答先帝之恩,镇守汉中十五年,未曾有过丝毫的懈怠,就连那曹魏都不敢贸然来犯。
在诸葛亮手下,魏延参与北伐,屡建战功,得到了诸葛亮进一步的重用。
魏延作为蜀汉元老,对于北伐十分热诚,同时又是领兵大将,与诸葛亮可谓是志同道合。
诸葛亮自然不会埋没魏延,五次北伐,魏延可谓是战功赫赫,声名远扬,其地位在军中也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地位。
要知道现在的魏延,因为多次战功,可是被诸葛亮封为征北大将军,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假节,拜南郑侯。
征北大将军属于四征将军,比四镇将军要高一级,而且魏延的这个征北大将军带这个大字,意义非同凡响。
再往上那就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的级别了,与丞相平起平坐。
可谓是地位非凡,位极人臣。
手握假节,更是可以随意处置两千石以下的文武官员,先斩后奏,蜀汉除了诸葛亮,就只有魏延有假节的权利。
南郑侯更不用说,已经是侯爵中最高级的侯爵,再往上就是王公贵族。
但由于脾性恃才傲物的原因,整个军中将领对于魏延此人,全部敬而远之,根本就没有心腹属下。
这也导致魏延在军中只不过是表面上的位高权重,但是没有底层将领的支持,魏延的权势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可惜魏延对自己极为自负,认为自己在军中一言九鼎,这才导致魏延最终的悲剧。
看着诸葛亮深思的表情,魏猛又再接再厉说道:
“丞相,所谓未料胜先料败,真到了那日,难道您还能活过来,调和二人的矛盾吗?”
“杨仪和我父亲已经势同水火,绝不可能和平共处,若是丞相执意将军权交到杨仪手中,那我父亲甚至可能情急之下,做出逾越之举。”
“到了那时,杨仪和我父亲必然反目,兵戎相见,再无缓和的机会。”
“而我大军也将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请丞相三思。”
听到此处,只见诸葛亮刚才沉思的面容开始变得凝重起来。
其实在诸葛亮心中,如果自己真的去世之后,往后代替自己北伐的人,应该就是魏延了。
因为魏延军中资历老,有统军之才,而且对先帝也算是忠心耿耿。
如果想要不使北伐大业就此结束,就应该托付给魏延。
姜维虽然也有谋略,但是姜维属于曹魏降将,资历太浅,根本无法统领诸军,何谈齐心协力北伐中原。
他经验欠缺,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