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六十三章 皇太孙朱允炆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应天府。

  朱允炆坐在文华后殿他父亲坐过的位子上,仍然穿着丧服的少年,在先生们的教导下认真的读书。

  根据朝廷颁布的礼仪,他一般是在早朝后,直接来到文华后殿的。他的三个弟弟也来到这里伴读。

  詹事府的官员,请朱允炆升座,然后侍讲官员入殿。

  此时。

  朱允炆身边的小黄门,为他展开案台上的书本,侍讲官上前几步,几位皇家子弟大声读书。

  等皇家子弟们读熟后,侍讲官则开始深入的讲诉书本的内容以及引发的思想。

  今天值班的是黄子澄。

  在他看来,教导皇孙们读书,特别是皇太孙,未来的大明皇帝,是天下最神圣的事情。

  没有人不靠学习就能成才的。

  哪怕是大明皇帝朱元璋,也从来不会放弃学习的机会,只要有时间,就会请大儒教授知识。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人偾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黄子澄念一句,少年郎们就跟着念一句。

  和许多人想的不一样,四个学生很乖顺,哪怕心里感到无聊,也会老老实实的大声跟读。xszww8.net

  黄子澄感到学生们已经读顺了,才开始为他们讲解。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首先治好家庭。意思是说,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一国百姓的人,那是没有的。”

  “所以那些国君只要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并治好自己的家庭,他即使不出家门,亦能完成对全国百姓的教育。”

  “因为在家孝顺父母的道理,就是侍奉国君的道理;在家尊敬兄长的道理,就是服侍长官的道理;在家慈爱子女的道理,也就是支使全国百姓时,要以慈爱为本的道理……”

  “如果国君一家仁爱相亲,那么全国百姓将受到感化,便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国君一家谦让相敬,那么全国百姓也将效法,便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国君贪利暴虐,那么上行下效,全国百姓便会见利忘义,犯上作乱。”

  “国君所作所为的关键作用,竟有这样的重要。这就叫做国君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国君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安定国家……”

  无论黄子澄的教育方式是否先进,但是在十四世纪的尾声,这种力求在统治者头上戴上仁德礼孝的“枷锁”,对老百姓的确是最有利的,也是老百姓希望的。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什么形势,老百姓都希望头上的统治者是有道德的。

  而绝大多数的统治者,同样不分古今中外,不分什么形势,也力求在百姓面前展露出的形象,也是要具备优良品德的面貌。

  这种行为,叫做“顺应”民心,以服天下。

  朱允炆比朱高炽大一岁,虚岁十九岁,已经是一名青年了,他的表现,符合黄子澄对明君的标准。

  聪明好学,孝顺恭敬,仁厚爱民,礼臣重道。

  对能培养这样的储君,黄子澄觉得非常荣幸,并认为人生的志向,已经别无所求。

  的确。

  自从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允炆的表现,令许多的大臣感到惊叹。

  少年郎的表现,在从独木桥脱颖而出的大臣们面前,显得苍白而暴露。

  可谁也无法否认,眼前的这名少年郎,无论他的行为是否稚嫩,可他的确努力的以“国君”标准规范自己。

  正是因为朱允炆的表现,令许多的大臣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官员们的品性不值得信任,只信任他定下的制度,来自于他早年的印象,很难扭改。

  但不可否认的是,官员中的确有批前仆后继,具备志向的薪火之士,毕竟明朝立国近三十载。

  旧时代的人,凋零的差不多了。

  随着新生代的成长,并且大量的涌入官场走上高位,大明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太子一系的老人,这几年离世的不少,可更多的人加入了进来,变成了皇太孙一系。

  代表了两个时代,也是两种风气,正是两方目前冲突越来越激烈的原因。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