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的想法很简单,他决定提议让张靖安去修官道,因为整个工部的官员一半人都是汉王的门下,
加上那一百万两的国债,都被汉王的人瓜分殆尽。
所以官道一事,其实就是个火坑,既没钱,也没人,而且还有盗匪丛生,
朱棣继续问道:“汉王可有建议的人选?”
“儿臣推荐,北城兵马司指挥使张靖安,此人有奇才,治理北城仅仅数月,其税务翻了十倍不止,这种人才自然就要放在刀刃上,想必张靖安一定能完成父皇的嘱托,修好官道。”
汉王说完,还看了一眼太子朱高炽,朱高炽脸色明显有些难看,
而朱高炽的脸色越难看,汉王就越开心,他就是要把张靖安从朱高炽身边调走,这样对付太子也更简单一些。
“父皇,二哥说的有道理,儿臣远在北平的时候,就听说过张靖安,此人还推出了一套合理的税务机制,让我大明每年多了五百万两的税银,如此人才去修缮官道,正合适。”
一旁的赵王也出列添油加醋。
朱棣听完也觉得张靖安这个人比较合适,朱棣认为张靖安背后有南山先生指点,官道又是大事,有南山先生自然会好办一些。
不过,朱棣还是比较尊重太子的,这张靖安是太子的妻弟,也得问问太子的意见。
朱棣则问道:“太子爷,这张靖安是你的妻弟,你怎么看?”
朱高炽面无表情,出列道:“儿臣···儿臣觉得靖安他,不一定能够胜任。”
朱高炽心里很矛盾,他看出了汉王布下的火坑,一方面他不想让张靖安跳火坑,一方面又觉得张靖安确实有能力,修官道又是大事,让张靖安去办,他也比较放心。
“怎么,你舍不得你的妻弟去吃苦?”朱棣问道。
“儿臣不敢。”朱高炽不知该如何作答,低头回道。
“既然你不反对,那么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升任张靖安为工部营缮郎中,主持四省官道一事。”朱棣当下宣布道。
既然阻止不了,朱高炽决定为张靖安讨一些权益,于是说道:
“父皇,张靖安也是第一次接触工部事宜,这其中艰难肯定异常艰辛,四省路途遥远,来回不便,请父皇给张靖安便宜行事的权利。”
汉王和赵王倒是没有出来反对。
在他们想来,张靖安入了这工部,就是受汉王牵制,就算给了便宜行事的权利,也无济于事。
朱棣略一思考,觉得也什么,当下说道“准奏!”
朱棣之所以准奏,是因为朱棣很看中官道的修缮,
官道就如同输血的血管,血管通了,粮草,兵员,兵器后勤自然也就通了。
如此一来,朱棣将来再行远征漠北之事,自然事半功倍,畅通无阻。
朱棣已经厌烦了这些官员的互相推诿,
在他看来,张靖安就算纨绔,起码是个办实事的官。
所以在朱棣心中,张靖安也成了最佳人选。
朱棣也知道,汉王和赵王插手工部的事,不仅是工部,汉王和赵王插手整个朝堂的事,他都心知肚明。
他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朱棣在内心觉得愧对汉王。
毕竟他曾经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这句话。
当初,汉王靖难的时候也是出了不少力的,与朱棣生死相随,几次救朱棣与危难之中。
只可惜,这太子的位置只有一个。
所以朱棣对于汉王和赵王,都是比较溺爱。
一般的官员去了工部,还真办不了事,毕竟他们都没有胆量和汉王对抗。
但是张靖安不一样,他是太子的妻弟,所以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这也是朱棣综合考虑的后果,所以朱棣觉得,官道修缮一事,
也只有张靖安最合适,无论是能力,还是背景。
不过,其他官员并不知道此中情况,
他们只知道,张靖安从正七品县令,到正六品的北城兵马司指挥使,在到正五品的工部营缮郎中,只用了不到四个月。
······
圣旨传到了北城兵马司指挥使。
圣旨一下,整个北城的百姓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北城兵马司指挥使衙门。
他们围在官府衙门的门口,一脸哭腔的看着府内的仆人正在收拾东西。
而衙门周围则是一群锦衣卫,因为朱棣对于官道修缮的事,非常上心,
所以来催促张靖安尽快上任的锦衣卫来也比较多。
甚至为了能让张靖安快点上任,这写锦衣卫也都帮助张靖安在收拾行礼。
大小马车共有几十辆,张靖安则是在一旁监督并叮嘱道:
“你们都给我小心点,本官的那些名贵字画,要是碰坏了,本官要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注意台阶,那可是名贵陶瓷。”
“慢点,注意安全,那些琉璃比你们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