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2章 都司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此话怎讲?”

  其余两人也来了兴趣

  毕竟大家都是在中枢任职,这也关乎所有人的调动问题,如果真的要还都于北,那么众人就得做好举家迁徙的准备了。

  夏完淳正经解释道

  “三位兄长有所不知,小弟被调回户部河南清吏司,手中过有不少河南各地流民安置和恢复民生的文书。”

  “方知,此时的北方诸省,已经残破不堪。”

  “京畿二字,不仅仅只是国家中枢所在,也意味着要养太多脱产户口人丁,现在的北京周边,哪里还负担得起?漕运可以转送粮食、钱帛,可徒增消耗不说,可一座几十万人的京畿首府,哪里只是能靠粮食就安稳,到底还是个负担。”

  “以陛下的心性,断不会如此为之。”

  听到这里,程贤训又是不解了

  “那陛下为何又一直在北面盘桓不归呢?”

  夏完淳接着道

  “因为想要彻底解决北方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隐患未定。”

  “什么隐患?”

  众人皆好奇

  “蒙古!”

  -------------------------------------

  辽宁经略使司,沈阳卫

  是的,不是辽东都司,更不是什么辽东镇,而是辽宁。

  光烈七年秋后,朱由榔带着大军出山海关,一路抵达过去满清的老巢,明军刚刚收复的盛京,哦,现在又改回沈阳了。

  在肃清整个辽东地区,并让光复后军深入建州,清剿那里的建州核心地带,赫图阿拉以后,光烈天子朱由榔,正式废除了辽东都司建制,改称辽宁。

  这个名字不言而喻,辽宁辽宁,辽事安宁,过去自万历以来,朝中都把东北方向的边患称为“辽事”、“辽患”,连崇祯加饷的名号,也是“辽饷”,辽宁之名,大概就和元朝灭掉西夏后,将那里改称为“宁夏”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都司的废除,更是众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因为事实上,从嘉靖以后,大明所谓的都司制度,早就名存实亡了,毕竟卫所制都已经解体了,弄个都司在那,你指挥谁?光杆司令而已。

  但重设的经略使司,却是个新鲜玩意

  大明是有经略使这个说法的,熊廷弼、孙承宗都干过,但“经略使司”还是头一次,但随着上面公文的下达,大家也逐渐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所谓经略使司,大约就是介于都司和布政使司之间的说法,也就是“半军管地区”。

  一方面,朝廷会在辽宁地区逐步建立府、县建制,比如沈阳、东宁(今辽阳地区),今年下半年都会从卫所改为县制。

  但除了这些核心地区外,其他大多数地区,由于情势复杂,还是要军管的,但由于卫所体制已经不复存在,此时辽东也没有什么边军一说了,所以经略使司同时也兼顾军管和羁縻招抚周边部落的任务。

  直到逐渐完成辽东地区的开发和汉化以后,府县越来越多,军管地区越来越少,便可以逐渐变成和内地一样的布政使司统辖。

  而此时沈阳城中,朱由榔和一大臣们,也正因为这件事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因为战争结束后,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君臣眼前。

  那就是军事体制问题。

  过去嘛,一切为了打仗,打仗就是一切

  全国所有可战之兵,都是集中在几支野战部队中的,以便随时应对突发局势,并且可以随时出征。

  但现在不同了,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要考虑守天下的问题了。

  比如眼下,由于之前就已经废除了名存实亡的卫所制度,如辽宁、山西、陕西,这些靠近边地的半军事地区,该怎么处置?

  直接派军队驻防?拜托,仅辽宁,也就是原辽东、辽西地区,林林总总就是几十个卫城,少说也得几万人才够吧,以现在光复军全募军银饷的待遇,辽宁加上北直两省的税赋都不够养的。

  实在是没必要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也没有其他选项可言,但只是具体规划上,却还是有许多细节值得讨论。

  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军制,也就是所谓募兵制的局限性。

  从明中期,卫所败坏以后,大明朝便只能用募兵打仗,但募兵这东西,是有局限性的,确切的说,比较适合在野战部队中施行,但在如辽宁或是陕西这种边防地区,就不太合适了。

  一方面,是消耗太大,养一个募兵,需要财政直接拨款,边区本来经济就困难,再这样搞,很容易造成民生困难。

  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浪费,毕竟真要正面出击作战,完全可以直接调动野战部队出击,长期在边疆保持募军,很容易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