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猪队友鸡儿连三的骚操作,王政明显感觉自家的怒气值在飞速增长。
耐心亦是直线滑落,眼见便入谷底。
但本就和祢衡有过商议,加上若按时间推算,袁术称帝之日不远,眼见便是个极好的吸引火力对象,王政思忖再三,还是决定暂且不去翻脸。
“制诏既在开阳。”王政冷笑一声,道:“那此事便等咱们回去再议,暂时搁置。”
“眼下最重要的,一则是立刻攻占泰山剩余诸城。”
“其外么...”视线从诸将脸上一一扫过,王政沉声道:“便是清楚盗贼,还一方太平!”
泰山郡北接青州,东临徐州,资源富饶,又乃盛产悍卒的重要兵源,可谓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便是匪患之重,居当世之冠。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大举起义,连破兖州(治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
可以说,曹操能成为一方诸侯,除了大哥袁绍的举荐,亦离不开泰山人本地势力代表鲍信的莫大支持。
只是待鲍信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山郡都始终游离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外。
初平三年,陶谦带头组建新的关东联军,四方响应,除了徐州境内各路势力外,附近几州亦是联动云集,如前扬州刺史周乾,青州北海国孔融,豫州沛国相袁忠,汝南太守徐谬...
而兖州唯一响应的,正是泰山太守应劭。
彼时的陶谦,不但通过向朝廷进攻,从徐州刺史混成了徐州州牧,更把徐州治所从东海的郯县搬到了彭城,摆出一幅西进北上争霸中原的架势。
便在这一年,陶谦加入了袁术、公孙瓒的阵营,也第一次正面碰撞了命中克星曹操,地点却非徐州,而是在兖州的东郡发干。
《三国志·武帝纪》:“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救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为了尽快消灭曹操,陶谦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结果却是大败而逃。
经此一役,耿耿于怀之下,一番厉兵秣马,在下邳阙宣造反之际,陶谦并没有选择立刻扫平,反而鼓动其攻打泰山郡,本意大抵是想让应劭随便抵抗一下,陶谦再趁势攻入兖州。
当然,后面被曹操再次痛击,不但元气大伤,更尽失彭城人心,方才灰溜溜地重新盘踞东海,治所再次更易,已是人尽皆知,不再细述。
若按照原本的计划,此时的应劭虽摇摆不定,但更大程度还是偏向陶谦一方,一郡的最高长官都这样了,泰山郡本该一举而下。
只是中间发生了一件事,让应劭最终改变了主意。
眼见陶谦和应劭在泰山郡的费国装模作样的打了起来,此时琅琊郡的曹嵩却急了,觉得陶谦这是彻底和自家儿子翻脸了,那徐州哪里还能继续呆下去?
结果最后却被陶谦派去的直接斩杀了。
这事很坏规矩!
彼时诸侯割据之势方显,便是彼此多有征伐,基本还是互相克制,保持着祸不及家小的原则。
若从情理上推断,陶谦被曹操打败过一次,心有积怨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要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量,活捉曹嵩去要挟曹操才是更为正确的选择,杀死曹嵩完全是舍长取短,不但招惹话柄,结下死仇,更给了曹操最好的大义,名分。
这可是以孝治天下的大汉啊。
所以很大可能,曹嵩之死实在是因为这位前任三公实在是太富有了,财一露白之下,被一帮红了眼的**直接杀人夺宝。
这意外发生之后,影响太大,不但导致后面彭城被屠,连本来和陶谦眉来眼去的应劭也急眼了。
这事干的太不地道了!
州牧让我去迎接他父亲,结果曹嵩却死在我的地盘附近,会不会让他以为是我和陶谦合伙干的?
要是再失去城池...
害怕会被陶谦牵连,应劭直接翻脸,开始在费国和陶谦死扛起来,想要撇清自家嫌疑,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还是没守住。
或许是顾忌直接将应劭和其麾下的泰山兵逼反,曹嵩死后,曹操倒没有立刻对其发作,不过罪魁祸首陶谦却是再也忍不了了,直接在初平四年秋季对徐州发动了进攻,不但杀的徐州兵节节败退,更是将整个彭城屠戮一空,尽诛数十万人。
眼见陶谦被揍的这么惨,应劭也是吓坏了,趁曹操未曾返回兖州时,逃去投靠了袁绍。
也正是在兴平元年,当泰山郡的太守变成了曹操亲自任免的凉茂,加上其人颇有才干,泰山郡才算初步成为了曹操的势力版图之一,却依旧还是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因为泰山郡最强大的力量,却还是以昌豨为首的“泰山群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