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009章:兵政三百条,专砸铁饭碗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治平四年,正月的最后一天。

  一份长达两万余字,名为《兵政三百条》的奏疏出现在赵顼的龙案上。

  此奏疏严格按照赵顼的“半年之内,减官六成,减兵五成”规划,大刀阔斧地裁官裁兵。

  裁官,只裁无用的官;裁兵,只裁无战斗力的兵。

  够快!够狠!够猛!

  奏疏中除了各项执行条例外,还有关于各级州府执行不力的惩罚,惩罚力度也相当大,保证地方不会推诿糊弄。

  赵顼看后,非常满意,当即命令中书,将《兵政三百条》传至各个州府,二月便开始全面执行,七月必须完成裁撤任务。

  ……

  二月二,龙抬头,春耕之日,本是个喜庆的日子。

  但因为《兵政三百条》,一部分人开始变得暴躁起来。

  汴京城中,闲官最多,受到荫封的官员也最多。

  一些人看到《兵政三百条》,照着条例一对照,发现自己完全符合裁撤条件,当即就坐不住了。尐説φ呅蛧

  而他们的行为都相当一致:拿钱送礼走关系。

  韩琦、富弼、曾公亮、欧阳修、文彦博等朝廷众臣的家门口,门庭若市,车马不断。

  但这些办事儿的人,无论亲疏,无论官职大小,全都吃了闭门羹。

  朝廷重臣们,出奇的想法统一,团结一致。

  紧接着,汴京城的茶馆、酒楼变得热闹起来。

  一群群闲官散兵忧心忡忡地商量着对策。

  在他们眼里,若是这铁饭碗被砸,那一生就彻底完了。

  当日晚,有三拨人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第一拨:荫封之官。

  组织聚众者不是别人,正是寇准之孙,寇勇。

  一座深宅的庭院中,灯火通明。

  近百人聚在一起。

  而在最中间站着,体态如球的双下巴男人,正是寇勇。

  寇勇召集的人,有一个明显特征:全都是纨绔子弟。

  最小的十二岁,最大的八十岁。

  这些人乃是汴梁大街上街溜子的主要组成人群。

  他们的官俸已经足以让他们吃喝不愁,玩乐无忧。

  故而都是身无一技之长,靠着长辈的余荫,坐吃山空。

  现在,赵顼要砸了他们的铁饭碗,那就是要了他们的命。

  寇勇站在一张大桌上,高声道:“兄弟们,我们已经到了快家破人亡的时候了,我们聚集在一起,不是为了反朝廷,也不是为了反官家,只是想拿回我们应得的东西!”

  “首先,我们不是大宋的蛀虫,也不是那群无用的兵丁,我们是大宋英雄的后代,我们祖辈拼命为我们换来的荣誉,不应因变法而消失,我们需要官家给我们一个说法!”

  “明日午时,我们要去宣德楼前静坐,让官家给我们一个说法,我已经写好一份血书,大家如果同意我的建议,就咬破你们的手指,在血书上按上手印!”

  ……

  此血书长三米宽两米,上面满是红字,写满了这些荫封之人对《兵政三百条》的不满。

  寇勇本来是想用自己的血的,后来觉得痛,就用鸡血代替了。

  不多时。

  众人便都盖上了手印,并承诺将会呼朋唤友,一起前往宣德楼静坐。

  而给予他们这种勇气的,一是他们还拥有着官身,坚信法不责众;

  二是在大宋,皇帝一般都不会逆民意而行,一旦闹大,皇帝就会选择妥协。

  这种情况在宋仁宗和宋英宗身上都屡见不鲜。

  第二拨人,则是汴京城内即将被裁撤的闲官和很多准备科举考试的士子。

  这群人,就要比上面那群人聪明多了。

  他们先是得知寇勇那拨人要去宣德楼前静坐,然后才聚集在了一起。

  这群人里,最郁闷的是那些还未有功名的书生学子。

  那些闲官至少还享受过朝廷待遇。

  而这些一心想着往里钻的书生学子,还没钻进去,发现里面开始往外赶人了,心里怎能不难受。

  这群人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跟在那群荫封官员的后面,也去静坐,讨要一个说法。

  而第三拨人,就是被裁撤的禁军士兵了。

  这些士兵,多是手艺人。

  能建屋修桥,能栽花种草,有的是蹴鞠高手,有的是说书达人,但就是不会打仗。

  突然要少一份俸禄,他们也甚是肉疼,但他们并不敢像前面两拨人那样去宣德楼静坐。

  他们是兵。

  聚众就意味着造反,并且享受不了“刑不上士大夫”的福利。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