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唐使节团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吐蕃有撤军之势!”

  “大非川之战,是蕃贼屡屡挑衅,我大唐被迫迎敌,结果十万儿郎葬身高原,痛失四镇!”

  “今西域诸国,草原部落,乃至小小新罗,都在冷视。”

  “此番不经战事,重立安西四镇,我大唐的耻辱无法洗刷,不将蕃贼气焰压下,势必寇掠日甚,后患无穷!”

  李彦坐下,就听到李治的声音,从上方传来。

  裴行俭开口道:“陛下,吐蕃钦陵并未被一场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清楚两国差距,此人乃大患!”

  安元寿也道:“此贼清楚赢得侥幸,选择见好就收,等到我唐军西征,撤回寒荒地境,我们还真无他法。”

  李治问道:“难道我大唐天军,就打不进那区区苦寒之国吗?”

  安元寿无奈的道:“陛下,高寒之地,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恐难以深入。”wWW.xszWω㈧.йêt

  李治这些天也看了奏章:“那冷瘴真如安公所言,那般可怕?”

  安元寿郑重的道:“绝无半分夸大……”

  李彦精神一振。

  这其实是他的手笔。

  冷瘴是指青藏一带的缺氧综合症,包括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疟疾、伤寒等等。

  这点历史上也发现了,却是人命堆出来的,死得多了才察觉。

  而李彦入安府拜访,特意将后世高原病的种种反应,用这个时代的“瘴气”来解释。

  安元寿是凉州出身,对于高原之地本就有一定了解,对此更加重视,调查后写成奏章上禀:“臣以为冷瘴之害,正是大非川之战,我唐军大败的主因,非战不利,实乃不得地势!”

  李治露出沉吟之色:“冷瘴之害……薛将军避战……”

  大非川之战十万唐军全员覆没,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勋贵子弟郭待封,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行动,提前率粮草辎重出发,被吐蕃大军围住。

  第二个原因就是薛仁贵没能及时救援,其实就是中了高原反应的招。

  大非川之战的战场海拔,在3600米左右,薛仁贵不知厉害,带领从内地来的部队,一上青藏高原就狂飙突进,犯了大忌。

  结果在后方辎重部队,被吐蕃大军围歼时,薛仁贵所率领的前锋,居然眼睁睁看着,按兵不动。

  所以归朝后李治大怒,斥责薛仁贵【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尔】。

  打了败仗可以,但你眼睁睁看着友军被吞掉,自己却不去救援,绝对容忍不了。

  这点李治还真没错,如此行径太恶劣,可薛仁贵也冤枉啊,他根本不是报复友军,他就是动不了。

  中过高原反应的都知道,心跳加快,力不从心,知道该往前走,腿就是迈不动,正是薛仁贵前锋军队的症状。

  薛仁贵自己都懵了,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无法动弹的反应,最终用星象来解释,说老天爷要他失败。

  李治那时震怒,将薛仁贵贬为庶人,此时看了安元寿的奏章,描述了冷瘴之害,不禁半信半疑起来。

  考虑到薛仁贵的为人,他选择相信,但想到与吐蕃的战局,又不愿意相信。

  因为如果真有这种大害,将意味着接下来吐蕃可以攻,大唐却很难打回去,太被动了。

  李彦挺期待薛仁贵能被正名,但等了半响,上面也没有反应,暗暗叹了口气。

  果不其然,李治的话题一转,不再讨论旧事,目光看了过来:“元芳,朕听安公和裴侍郎有言,你早早就担心那吐蕃大将钦陵,会耗我军需,不战而退?”

  李彦道:“回禀陛下,臣确实有此担心。”

  李治颔首:“不愧是李公的嫡孙,你可有针对的法子?”

  李彦其实考虑过好几种办法,但目前都不够完善,便回答道:“陛下,钦陵这一退,自身威望也必然大损,西域诸国见吐蕃退缩,同样也会随风而倒……”

  李治点头:“你与裴侍郎所言,倒是不谋而合,大非川一战后,我大唐与西域的商业往来,便日渐萎靡,西域都是见利之辈,不沐皇恩,如今见蕃贼撤了,四镇重立,必定又会俯首,但下次吐蕃再攻,又当如何?”

  李彦的计划还未成熟,不能多言,低下头去。

  李治目光扫视,沉声道:“朕重立内卫,视为国之重器,要你们为朕分忧,如今就无一良策?”

  阶下群臣,沉默无语。

  我们想打,人家要跑,能怎么办啊?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是这么过来的。

  中原王朝像是一个胖子,有时候强壮,有时候虚弱,但无论如何,每动弹一下,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反观对手则是灵活的小偷,重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xszw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