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和书评,让余闲的心情颇为不错。
然后就关掉了后台,他不准备一一地回复那些评论。
只是感谢了打赏的几位。
而那些书评和吐槽,余闲更是不能回复,因为当作品出来之后,就已经与他没有关系了。
再者说,传统文学的那帮作者,到底还是有些矜持的。
不太愿意下场跟读者过多的交流。
而且现在书已经完结,就等着《耕耘》杂志社的反应了。
余闲最期待的,就是这本书能进入到《耕耘》的征文序列,如果进入征文序列,那就会有推广。
而且有极大的机会,会在实体刊物上连载。
不过以《活着》的体量,加上已经完结,连载是不需要了,一期长篇专号就能搞定了。
“下一本,争取抽个长篇的吧。”
余闲心想。
其实他也可以按自已的回忆去写。
但是余闲在写完《活着》后边,自已写书的时候,愕然发现,竟然一时之间无从下笔。
脑子里边有模模糊糊地很多书。
但是一时间,不知道写哪一本,因为他知道,哪一本写起来,都不太容易。
他只能记得一些情节。
但比如《活着》这类传统文学,只记得情节,写出来往往会南辕北辙。
反而会废掉一本经典的著作。
虽然只是个文抄公,但是余闲也不愿意废掉那些经典。
……
一间烟雾弥漫的房间内。
黑眼圈的三十来岁中年男人,吸完最后一口烟。
继续在电脑上扫书。
梁义安是《耕耘》杂志的线上编辑。
在外人看来,编辑是一份很高大上的工作,但是实际上,他的工作内容并没有那么体面。
梁义安只负责线上投稿这一块。
每天的工作,就是无休止地,审阅那些勾选了征文的小说,筛选出合格的,投递到主编那边。
再由主编决定,是否纳入征文。
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压力也是颇大。
即便是作为传统文学阵营的《耕耘》文学,每天线上投稿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互联网时代,文学的门槛变得很低。
如《耕耘》文学这样的严肃文学平台,每天也是有大量的投稿。看的多了,才知道,天天被人喂屎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
可怕的是。
有的“作者”,甚至可能连标点符号都不会,就已经开始写作了。
梁义安觉得,如果他每看二十篇投稿,能看到一篇质量不错的,就已经是早上出门踩到狗屎了。
刚刚已经连续刷掉了十几本书,全部让他想被烟呛死。
这些书,无一意外地,被他毫不迟疑地扔进了黑名单。
“草!就不能先找一本书,看看怎么断句,怎么使用标点符号吗?”
“就这样的水平,写网文都没有人看啊!草!”
扔到黑名单就意味着,这些书即便是作品的更新字数达到了下一个审阅阶段,也不会再看了。
网站的审阅是有阶段性的,总不可能随便写几个字就过来审阅。
第一个阶段是一万字。
一本书满一万字时,他就收到审阅消息。
如果觉得不错,有些潜力,就会放到白名单内,等三万字时,再审阅一遍。
这样做,也是因为一本书在一万字的时候,尤其是传统文学,根本看不出质量好坏。
作为一个成熟的老编辑,他会三天定期清空一次白名单。
现在,就是又一个三天之期了。
看了几篇之后,有的只能扔进黑名单,有的则准备再观望两天。
再两天后,如果质量可以,就可以上报给主编。
这么做,他一直没有犯过基础的错误。
直到看到《活着》。
“活着?咦,好像印象很深啊……”
“入库的时候就是我审的吧?六七千字的时候,进了白名单。”
“现在,卧槽!都特么快九万字了?”
“这作者有点快啊!”
梁义安很是意外。
因为这本书,好像才没两天吧,没想到作者更新的速度这么快。
“是个长篇吗?”梁义安猜测道。
一般而言,长篇的作者,会在初期更新相对快一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以及编辑的关注。
如果是长篇的话,梁义安内心就有些嘀咕了。
他查过余闲这位作者,是个纯新人。
纯新人一上来就写长篇,尤其是传统文学,一般而言是不太建议的。
“先看看吧,也许有些人一出道即是巅峰呢?”
“而且这本书,开头的行文读起来很有感觉……”
梁义安心里想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