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后。
应天府,溧水县,白马村。
朱殷、朱元璋等人来到目的地,先是视察了一番。
今年顺天府一带的农作物收成,还是很不错的。
经过朱殷的幕后推动,以及改进版《天工开物》记载的农作物栽培方法推广,现在的大明,水稻产量已经达到了良田亩产四石(600斤)。
普通稻田的最佳产量,也达到了亩产两石半(约400斤)。
就连劣等稻田的产量,都有一石了(约150斤)。
平均亩产量,比十年前,增加了200斤左右。
“夏元吉大人,真是一代奇才啊,咱大明的粮食产量能有今天,他功不可没。”
朱元璋看着那些忙碌的农夫,不由开口赞了户部右侍郎夏元吉一句。
“那也是皇上慧眼识珠,挖掘了元吉的才能,他才有机会为百姓谋福祉。”
户部尚书郁新立即拍了个马屁。
朱殷听到两人的谈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现在的户部右侍郎夏元吉,那可是他扶持起来的。
他在幕后推动大明的农业发展。
给夏元吉提供了高产量的粮食种子、栽培方式,以及兴修水利的方案等等。
经过多年的推广、建设,大明百姓才有了今天这种丰收。
当然,朱殷也不是无私奉献,白送夏元吉政绩。
他是在收服了夏元吉后,才扶持对方的。
毫不夸张的说,夏元吉其实就是他的人,虽然是在为大明的朝廷服务,但却是绝对忠诚于朱殷。
“郁大人说的对,皇上圣明。”
朱元璋暂时不想暴露自己身份,也跟着拍了下自己的马屁。
“今年的粮食收成好,税收也会很不错,走,我们去那边看看。”
户部尚书郁新微微颔首。
随即领头朝着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家中走去。
粮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实行里甲制度下,所形成了一种基层半官职人员的职务,专门负责征收、解运一个地区的税粮。
也有一些粮长,是临时的,在丰收时节,由县衙的小吏下派充当,负责征收赋税。
大明的赋税征收制度,和历朝历代相似,主要分三部分,也就是田赋、人丁税和徭役。
田赋就是以田亩为对象,收夏税和秋粮,大部分百姓都不是用金钱交税,而是实物交税。
家里的田地种什么,就交什么实物充当税钱。
种水稻就交谷子,种桃子就交桃子、种药材就交药材,养蚕的交生蚕丝……
凡是征收的税粮数目,超过两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由粮长或者里长负责督征。
粮长征收好税粮,再解运到地方的县衙,再由县衙运输到州府。
州府的官吏,负责把征税得来的货物,用来支付国家工程建设的劳工工钱,变成建设政绩。
或者把实物投放到市场,变现成税银。
又或者通过采矿、铸银,用粮食支付劳工工钱等方式,把实物变现成税银。
再由上级的布政使司进行上报,再统一由户部调配处置、审查。
这种税收制度,看上去井然有序,看上去稳稳当当,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困扰了历朝历代帝王上千年。
来到粮长的征税地点,朱殷、徐妙锦、朱元璋等人默默注视着。
粮长一边征收税粮,一边跟农户们交谈。
“不错,你家的谷子种得很好,来年再接再厉,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大人说的是,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粮长看见有老人,挑着交税的稻谷,也会不时上去帮忙。
“老丈,你这么大年纪,怎么还挑那么多的谷子,家里年轻人呢?来来来,我给你搭把手,你当心点啊。”
“多谢大人!”
那些得到粮长帮助的农户,都觉得粮长很和善,是个良吏。
朱允炆看到这种情形,抓住机会,连忙拍了下朱元璋的马屁:“我大明洪武皇帝治下,官民居然如此和睦,皇上圣明啊。”
朱元璋也很高兴,对于底层的小吏很是满意。
“呵呵。”
朱殷摇了摇头:“这只是他们的惯用手段而已,先演个好人,再盘剥百姓。”
“盘剥百姓?”
朱允炆愣了愣,又道:“大哥,在洪武皇帝的圣明举措治下,大明上下官吏一心为民,怎么可能有人会盘剥百姓。”
“看下去,你们就会明白的。”
朱殷没有多说。
朱元璋眉头一皱,继续默默注视着粮长征税。
他对朱殷的性格很了解。
既然对方说出这种话了。
那事情肯定不是眼前看到的那么简单。
户部尚书和中书舍人看到朱元璋的反应,顿时变得小心谨慎起来。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