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义给朱厚照讲了一个令人惊悚的事情,朱厚照心中暗自感叹,皇帝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
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导演。
故事的发展,并不是让人可以预知的。
充满了许多偶然,必然,故事的结局,往往让人难以相信。
朱厚照万万没有想到,弘治皇帝留给他的臣子们,将这个故事发展成更加难以置信,更加惊悚的事情。
朱厚照让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将三法司调查弘治皇帝用药非宜调查结果的奏折票拟,发还有司依法审理。
这一次并没有像调查时那般有效率,半个多月后,都察院的审判奏章在一次递了上来。
朱厚照一直关注此事,心中也对审判结果,大概有个预测。
可是当他看完李荣亲自送来的奏折,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李荣双腿跪在清宁宫的大殿上,将身子紧紧伏在地上,做出一副五体投地的样子,不敢看着面无表情,坐在太师椅上的朱厚照。
朱厚照将手中的奏折,放在身旁的案几上,站起身来,在大殿里踱来踱去,极力舒缓自己激动的心情,让自己平静下来。
原来,这是都察院上奏弘治皇帝用药非宜案审判结果的折子。
上面还有内阁拟好的票拟,就差朱厚照的批复,或是司礼监的批红,就可以返回部院执行。
明朝的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在职权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刑部掌管主要的审判工作,大理寺成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
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
朔望大朝会上朱厚照以命三法司会审,因为明朝对皇帝的诊疗和用药都有严格的规定;
【诊视御脉,使、判、御医参看校同,会内臣就内局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具本开写药性,证治之法以奏。烹调御药,院官与内臣监视。每二剂合为一,候熟,分二器,一御医、内臣先尝,一进御。乃至历薄,用内印钤记,细载年月原由,以凭考察。】所以三日就审得此案的来龙去脉。
既然事实清楚,为何判案所需时日,要比审案还要长呢?
律法条文《大明律》上清清楚楚,以律而判就是。
那是因为有人在背后窜连,商议,以各种利益交换,来减轻罪责。
谷大用、戴义、李荣他们早已将这些事情禀告上来,朱厚照对这些在背后的小动作是清楚的。
大臣刘粲等人也上奏折说向张瑜、刘文泰等人,犯如此重罪,应该立即处死,根本不需审判。
朱厚照之所以对这些小动作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不想使此案扩大化,复杂化。
没见吏部尚书马文升一系的任惠、薛金等人一个劲的上奏折,想使案件扩大化吗,将王岳牵连进去吗。
朱厚照的本意是让他们在私底下有个沟通、妥协也好,不要将案子扩大化。
自己毕竟刚刚登基为帝,暂时不想让朝廷组织结构有大变。
再者说了。大赦天下的诏书才颁发没多久,就兴起大狱,杀人太多,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好。
既然事实清楚,让他们按律法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对无辜牵连进来的,判得轻一些,自己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算了。
谁知道今天他接到奏折,看完后,又让他大吃一惊,也大失所望。
自己等了十多天也,给他们十多天时间商议,却等来这么份折子。
都察院的折子上是这么判的;
官降二级者众,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掌太医院事王玉-----官降二级降为太医院院使;
太医院院使孝宗周------官降二级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
院判张滐、钱纯、张伦等------官降二级降为太常寺典薄。
以上众官的罪状,是坐看弘治皇帝用药不对,隐匿不报。
中仪大夫、赞治尹、通政使司右通政、掌太医院事施钦,太医方叔和、医士徐昊革职闲住发回原籍为民。
此三人具是后来为弘治皇帝看病的,罪状是药不对症。
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发配广西军前效力劳改。罪状是交结内官,诊断错误,药不对症。
司设监太监张瑜,秋后问斩。
罪状是不按医疗规程,给弘治皇帝吃错了药,致使弘治皇帝死亡。
朱厚照看完这份判决,初是大吃一惊,继是恼羞成怒,最后是倒吸一口凉气,毛骨悚然。
朱厚照大吃一惊的是,这份判决超出了他的想象。
坐看皇帝死活的,官降二级,继续为新皇帝服务——朱厚照治病,救命。
为了不得罪上司,继续给弘治皇帝开错药的三个太医,判他们回老家过日子去吧。
药死成化皇帝、弘治皇帝、两位皇帝的刘文泰从军发配到广西劳改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