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写了父母的出身,家庭,我带着感恩的心去记录他们的青春,父母年岁渐高,人一旦上了年纪,精神矍铄的少,昏沉的多,尤其父亲身体不好,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和身体的不适应相对抗上,变得有些不像早年的他,心疼但又没有办法,只能说着宽心的话,人生的高峰和低谷都是一种象,不执着于过去,不畏惧于未来这样的哲学处世观只有在经历了过后才能悟出来,刚刚好的时间,一毫不差,我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读给他们听时,他们怀念着,也心之神往,这样的时刻必是我能读懂他们的时间到了,或者自认为我能看到比他们更多的世界时,我可以把自己全然交托出去,沉浸到追忆的故事里,按照时间线索去追根溯源,在追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更多的奇遇和趣味,让我无法自拔,是的,文学也属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虽然最终的目的是找到自我的来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先要打碎一个自己,跌跌撞撞,有时候甚至会头破血流,离经叛道,最后才能有一个彻底的领悟,就像是一个喝醉酒的醉汉,摸着夜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面对文字我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仿佛碎片最后又重新塑造了自我。中国的文学有很多的苦在里面,它应该是一种根文化,这样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艺术,文学,讽刺,幽默,荒谬,甚至是反转的结局,有很多的批判性的思想,而我们的根文化就是以家和爱为不变的主题。
就像我们常要俯下身来,闻闻这片土地,文字就像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我在梦中总是回到小时候,课本上的燕子和耕牛代表着语文第一课春天来了,现在的教育里面说语境,为了学习一门语言的需要,需要创设出很多的清静,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费力的讲解好多自己用心创造的语境,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可是你在他们的眼中看不到共鸣,因为没有实际的经历啊,他们不知道耕牛是什么颜色的,叫起来是什么声音,尾巴总是扫来扫去目的是赶走飞蝇,也不知道春天的时候,空气中泛着的泥土的清香,我向来喜欢用味道来记住和想起一件事,那个时候的我大概是像春天里的小燕子一样,没有担心过长大的日子,而在田野间奔跑,春天就这样刻在了记忆里一辈子,也走出了我的小学教材,它活了,你说很多人都喜欢老旧的东西,原因是享受,轻松,惬意还是在那个里面就好像有一双温暖的手在抚摸着我们的心啊,最后化成了一股清澈的泉水,叮叮当当的奏响了一幅乐章,我永远喜欢春天。因为生机盎然,生字大大的占据着田字格的中央,我用个照片头用力的写着,考个一百分并不费力,但是也没什么惊喜啊,每天放学回家晚饭吃的是什么,都不太记得,只是记得永远有一个揭开锅的动作,然后热气腾腾,这些是我在七岁前去姥姥家体验生活的日子,从乡里到农村,空间的变化固然带来了风土人情的变化,你看风土关乎人情,我一直生长在农村,也并不太知道怎么种地,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我外公开始,我就知道了两个字,辛苦,他们喜欢在夏天坐在房头儿,然后背脊没有那么挺拔了,我外公长的非常好看,鼻梁高高的,眼睛囧囧有神,看着我的时候总是弯弯的笑,看到他我就想到了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的爷爷,眼里写满了疼爱,好像我就是果树上那个最红的樱桃,鲜嫩娇小,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的心,谁说农民不懂爱,农民一个是农村,另一个是民生,不是社会的最底层,而是他们是我们的根,低到最低处,看到了最真的心,我回想那时候和现在的自己终于两个自己相遇了,兜兜转转,明白了爱不是为了你死去活来,爱也不是纸短情长,爱不需要轰轰烈烈,爱也不是一种占有,到头来,明白了爱是一种本能,是融化在了眉宇间的最无声的语言,我何其幸运,拥有了他们,在这里我觉得很多的都是温情,但是生活是残酷的,穷字压在了他们的头上,春天在我的眼中是满眼的绿,可是后来我知道了春天还有一个词叫青黄不接,放假的时候我回到了外婆家,他们为不下雨而发愁,为大风而发愁,今年我们要种植多少玉米,玉米的年产量大约是多少,你家的种子比我家的好,今天没有肥料了,那时候有种肥叫尿素,我听到这个名字时觉得满心的不想用手去摸,怕烧手,然而它真的是烧手的,这段记忆没有一个时间点,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外公去世了,把土地分给了舅舅,舅舅又都有了家业,把土地,树地有都分给了下一代,祖祖辈辈,我也不是很明白,就这个大个村庄,怎么够一代又一代去开采呢,如果随便叫来一个村民都会笑话我无知的问题,然而我偏偏喜欢问很可笑的问题,在我舅舅的眼中我就是一个傻姑娘,学习学傻了,然后他们不知道其实我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孩子!
七岁之后,上小学二年级的我,搬家了,全部家当应该就是一些盆盆碗碗,一辆自行车,带着我们三口人从他拉红乡到了连环湖渔场,我第一次感受了别离的滋味。我爸爸的工作频繁变动,原来在乡镇府做了一个秘书,其实从一开始是一个锅炉工人,大概每天提着一桶桶的煤供着整个政府的所有的屋子的热量,可是印象中他总是穿的整整齐齐呀,后来因为文笔好被中用了成了秘书,这里就成了日后大家嘴里的励志故事,我爸爸不能说不是幸运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