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人,看不住一个少年,都等着掉脑袋吧!”
滁州,义军政权领袖,韩林儿行宫内,廖永忠大发雷霆后,喝令道:“还愣着干什么!马上找!”
“就算把滁州挖地三尺,也要把小明王找出来!”
呼!
所有人匆匆慌张离开后,廖永忠深深松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大侄子,既然跑了,就再也不要露面了。”
廖永忠脸上露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轻松。
他领命离开应天府时,胡惟庸找到他。
告诉他,制政不想要一个活着的韩林儿抵达应天府。
他不想这么做,首先韩林儿和他们这些人的关系很不错,其次,如果做了他也必死无疑!
他都做好了陪韩林儿一起上路的准备。
可他又不得不做,他不能背叛制政。
现在这种情况,廖永忠觉得没什么不好。
……
应天府。
“停!”
缓缓靠近城门的马内内传出吩咐声。
马车停下。
身穿金丝锦衣的英俊少年弯着腰从马车内走出来。
韩林儿站在车辕上,看着新修缮的金陵城墙,崭新、恢弘、大气磅礴感扑面而来。
‘朱元璋的大势真的成了,当今天下,已是势不可挡了!’
1366年,十四世纪中叶,全球文明大变革分水岭的起始。
朱元璋金陵建极称帝,是华夏辉煌的开始。
也是华夏落后的开始。
就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封建制度,分别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
西方文艺复兴,走向限制君权,民族国家的道路。
而东方的明朝,走向更为高度集中,甚至病态的封建专制。
由于皇权的需要,病态的封建礼教禁锢出现。
此后明清两代五百余年,思想、文化、生活的禁锢,不断层层加码,这五百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五百年。
这五百年的华夏色调是灰白的。
直到五百年后,最为屈辱至暗时刻来临。
遭到外辱不断欺凌,有识之士才真正意识到,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韩林儿看着金陵城,十分感慨。
他并非真正的韩林儿。
刘福通战败,真正的韩林儿受伤时,他就穿越了。
他本想乘机摆脱刘福通辖制逃走时,却落入了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继续供着韩林儿这尊烫金的佛像,以此在义军中占据大义名分。
可朱元璋比刘福通更厉害。
直接把他安置在滁州。
不给他接近其集团文臣武将的机会。
这是刘福通所没有的精明,韩林儿在刘福通集团时,还有部分义军将领是直接听命韩林儿的。
在六年前被朱元璋救了后。
他就几乎被朱元璋半软禁了。
六年时间,他做了很多事情,想要改变历史上,韩林儿被朱元璋沉船杀于瓜洲的结局。
就如,在被朱元璋软禁在滁州之初,他就要求朱元璋,每年年节,必须带着义军的文臣武将来滁州拜见他。
当然,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拜见。
每年年节,他都会亲自准备膳食,在年节时候,与朱元璋夫妇,以及义军将领,及其家人们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吃一顿年夜饭。
六年的付出,倒也不是没有收效。
他和朱元璋以及其麾下许多人,处出了叔侄感情。
当然,他也不会把生机全都寄托在所谓的感情上。
现在这个时候,那些叔伯们,也不会想到,历史上的朱元璋,多么的冷酷无情。
为了皇权,朱元璋是没有感情的。
或许只有对马秀英才会例外。
就算儿子,只要威胁到皇权,朱元璋都不会心慈手软。
这一点从朱元璋对待淮西功勋集团,以及历史上曾对朱棣动杀心,便可看出一二。
所以当朱元璋要接他来应天府的消息先一步送到滁州后。
他就从早谋划准备好的逃生通道逃离滁州。
他没有选择隐匿身份藏起来。
因为他很清楚,朱元璋的猜忌多么强烈,锦衣卫多么令人胆寒。
如果他逃生隐匿,朱元璋一定会命令锦衣卫,不惜一切代价追查他。
一旦追查到。
朱元璋一定会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秘密除掉他。
所以藏匿隐居,绝不是最好的选择。
相反,只有来应天府,把自己摆在天下人面前,才是最安全的!
“公子,该入城了。”
赶车老翁的提醒打断他,他笑着摇了摇头。
跳下马车,掏出身上所有的银子交给老翁。
“多了,公子多了……”
“以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