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皱眉不悦:“李愔又没有来?”
为什么要说又,因为李世民清楚的记得。
这已经是李愔第七次没有参加早朝了。
李世民看向一众皇子,询问道。
众皇子面面相觑,没有回话。
六皇子李愔,年幼时天资聪颖,机敏过人。
也曾深受李世民的喜爱,可是不知从何时起。
李愔整个人就性情大变了,为人懒散,纨绔无度。
在李世民那里,变得不再讨喜。
在众大臣心中,口碑也直线下降,只是碍于皇家身份,没人去说罢了。
“李恪,你可知道他的去向?”
李世民看向和李愔一母同胞的三皇子李恪。
李恪满头大汗,答道:“父皇,儿臣不知!”
对李愔的情况,李恪是真的不知情。
曾几何时,兄弟两也曾无话不说,只是后来不知为何,李愔就刻意的避开自己。
成日躲在府中,饮酒作乐,喂鱼逗鸟。
而李恪自然也不会闲的没事去找这个不争气的弟弟。
这么一来二去,一母同胞的兄弟就这么疏远了。
眼下,李世民这么问起,到是让李恪不知如何做答,只好如实交代。
“呵!还能干嘛?我看多半又是宿醉在那个清倌人身上还没醒来吧。”
这时,四皇子李泰不屑的出声,颇有些讥讽。
李恪和李泰从来都不对付,有事没事见面都要吵上两句。
眼下,见到李泰这么说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恪自是不爽。
“四弟是哪只眼睛看到了?莫非,昨夜你就在我六弟隔壁?”
言下之意,就是你说李愔去青楼,你怎么知道的,难道你也去了青楼?
“你血口喷人……”
李泰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一时有些气急。
他可是有自己的野心的,要是这话被李世民信以为真了。
那么他这么久以来,在李世民面前维持的乖乖皇子的形象就要崩塌了。
“够了!”
李世民一声大喝。瞬间两位皇子禁声。
小心翼翼的看向李世民阴沉的脸色,这才意识到这是早朝殿之上。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而他们两竟然在朝殿之上争论这种事情。
如何能让李世民不生气?
当下,两人万分懊悔。
李恪在埋怨李泰多嘴,而李泰在自责自己多嘴。
李世民瞪了两个儿子一眼,严厉道:“你们两个自己回去禁足三日,好好反思。”
“是!父皇!”
二位皇子两忙领命。
见此一幕,一旁的太子李承乾嘴角勾起一丝笑意。
看向二人的眼神,尽是轻蔑之色。
一番插曲过后,李世民也不愿意在殿中多待。
一挥手,宣布朝会结束。
众大臣纷纷退出了太极殿。
房玄龄、杜如晦两人也想离开。
却被一名老宦官拦下。
“两位大人,陛下在御书房等你们。”
……
御书房内,李世民因为一夜未眠,一脸疲态。
手里捧着一篇文章,名为《治国九策》。
这篇文章分为君臣篇三册,君民篇三册,以及臣民篇三册。
署名是:李愔。
正是李愔年少时所做文章。
那一年,李世民还会不定期的检查各皇子的功课。
而这张李愔所做的《治国九策》,让他看了一眼就沉入其中。
看完之后,李世民更是深受启发,特别是最后那句画龙点睛之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要知道,当时的李愔仅仅九岁啊。
这立马让李世民惊为天人,认为李愔是上天赐给他的麒麟儿。
甚至,心里某个传统观念,都有隐隐动摇了。
可是,谁知随着年龄增长,李愔竟然变成如今这样。
……
“陛下,房玄龄、杜如晦求见!”
这时,门外传来宦官的声音。
李世民放下文章,强提了一口气。
打起来些许精神,开口道:“进来吧!”
御书房内,君臣三人良久无言。
半晌,房玄龄试探的问:“陛下,有心事?”
李世民点了点头,并未说话。
杜如晦道:“可是因为那神秘势力?”
李世民这才摇了摇头,看向二人道:“说说你们对于诸位皇子的看法。”
闻言,房杜二人均是一惊。
这天家事是最不好参与评价的。
把人说好了,有参与党争的嫌疑。
说的不好嘛,又会让李世民脸上挂不住。
一时间,两位老臣有些犯难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