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十六章 先生来访意欲何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英雄不问出处。

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今山东郓城人氏。乡村私塾先生。

见到吴用本人,我感觉他就是比较平常的一个人,就像我幼年时的乡村中学语文老师。

他中等个,身材偏瘦,头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巾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里,吴用第一次出场时,施耐庵先生用了一首《临江仙》赞他: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战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吴用确实博学多识,才智过人。在战术的制定和实施上,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智取生辰纲、三败高太尉、两赢童枢密、智取大名府等,均出自他的谋划。

但在文韬武略上,尤其在心胸格局与远大抱负理想上,他还是远远不及诸葛亮的。

遥想当年,刘备被曹操撵得惶惶逃窜、疲于奔命、无处安身之时,三顾茅庐。

诸葛亮大为感动,遂献计“三分天下”。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创建蜀汉大业。他一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贤相,为后人

所敬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唐代著名大诗人、“诗圣”杜甫探访了位于成都郊区的诸葛武侯祠,当即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吴用先生的出道则是因为怀才不遇、长久愤懑,尽管劫取的是不义之财,但采取的却是江湖手段。虽然当初属于自愿,但最后也是被迫上了梁山。

但吴用在梁山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不可等闲视之。他这个军师,其实相当于梁山的“第二把手”。

后来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后,作为军师的他也是积极的参与者、策划者与执行者。

至于后来宋江、吴用、卢俊义等带领众英雄好汉流血舍命去征讨方腊,自《水浒传》问世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我们在此暂且搁置这个议题。我们还是来说故事。

吴用先生深夜来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一番客套寒暄之后,吴先生开门见山地说:

“自大宋建国以来,辽国屡犯边境,侵扰百姓。”

“今日竟然以再开战事要挟朝廷,明目张胆地派军队来我境内打捞、运输玉石,真是有损我大宋威严。”

“是可忍熟不可为?可恼朝廷昏庸,官府腐败,军队软弱,竟然屈从。”

“可我等英雄好汉、仁人志士,断然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拿起茶壶,边给他斟茶边询问:

“先生的意思是?”

显然吴用已从阮小五口中了解了我的大概情况,所以他敢于直言不讳:

“等打捞出来之后,我们劫了它。”

我笑了笑,反问道:

“难道先生此次不是为救兄弟来的?”

以吴用的聪明,焉能听不出我的话外之意?

他立即截住我的话,呵呵一笑:

“你不是已经救出来了吗?我们还要好好谢谢你。”

我紧接着说:

“您不知道吗?阮小五体内还有七日化骨之毒未解呢?”

吴用淡淡一笑。

一只小飞虫落在了他的茶碗里,我们都看见了,可他却视而不见,端起茶碗一饮而尽:

“哪更需要喝下去!”

他这是个聪明人,但也是头犟驴,响鼓也得重锤敲。

该我给他摆摆龙龙门阵了:

你说的是事实,也有道理。

辽国派来武士打捞玉石不假,但穿的是黑衣黑裤,平民打扮,并无盔甲。估计这是两国约定好的,附合外交惯例,并无不妥。

而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两国正在谈判。对方提出以重新开启玉石打捞作为延续休战协议的条件。朝廷已经答应并派出谈判使者。

我们如果从中作梗,引发两国事端甚至战争,你觉得谁能负得起这份责任?

您是聪明人,您应该清楚,如果因小引发战争,最遭殃的是什么人?生灵涂炭,家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这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吴用沉默不语。

他的内心也在激烈斗争。

他是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虽然郁闷失落,愤世嫉俗,敢于反朝廷,劫官银。

但如果所做之事极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5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