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朝过后,紫禁城乾清宫,劳模朱元璋借批阅奏章的时机,教导太子朱标政事。
杨宪手下的御史,能找到汪广洋沉溺酒色,尸位素餐的证据,毛镶当然也能。
看过亲军都尉司的秘折,朱元璋看向朱标,问道:“汪广洋越来越不像话,你发现了什么?”
朱标说道:“汪广洋不能胜任宰相之职,应该换人。”
朱元璋摇头说道:“朕问的不是这个,朕问的是你发现了什么!”
朱标疑惑不解,躬身施礼,说道:“请父皇解惑。”
“导火索!”
朱元璋说道:“朝中一直分为两派,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帮,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右帮。”
“李善长重病,刘伯温辞官,两帮形成兑子的局面,就让有心人看到了希望。”
朱标若有所思,问道:“父皇说的可是胡惟庸?”
朱元璋不悦道:“是杨宪!”
朱标不能理解,说道:“中书两位宰相,汪广洋、胡惟庸都是淮右帮。”
“即便李善长和刘伯温同时远离朝堂,淮右帮的实力依旧在浙东帮之上,这时候韬光养晦才是最好的办法。”
“杨宪又不傻,不可能搞事情。”
朱元璋说道:“儿啊,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
“朝廷臣子,最简单的划分便是文臣和武将。”
“淮右帮实力强大没错,但强在武将,还有李善长这个人!”
“其余的,都是小字辈。”
“浙东帮则不同,无论是刘伯温还是杨宪,起家便是文臣。”
“虽然不如淮右帮位高爵显,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更何况,还有你老师宋濂!”
“若不是汪广洋、胡惟庸这两位宰相压阵,浙东帮就能在文臣体系中,占据上风!”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儿子明白了,汪广洋把柄太多,又毫不隐藏,这会让杨宪看到翻盘的希望!”
“只要拿下汪广洋,浙东帮就有可能成为文臣的最强势力!”
朱元璋存心考教,拿出毛镶的奏章,交给朱标,说道:“你看看这几封秘折,然后告诉朕,杨宪会怎么做。”
毛镶奏章里有几件事:一,前天宋濂收到两封信,一封来自杨宪,一封来自刘伯温,具体内容不知。
二、宋濂大怒,与刘伯温割袍断义,事涉朝廷官员,侍从全部退场,只知道宋濂至晚方归,喝了许多酒,心情还很好。
朱标看完奏折,一闭眼,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道:“父皇,宋濂是儿臣的老师,没功劳还有苦劳,请您饶他一命!”
朱元璋问道:“朕说过要杀他么?”
朱标一愣,朱元璋继续说道:“你能看明白,朕心甚慰。”
结合朝局推断,朱标想到的是,杨宪和刘伯温都找到宋濂,让他借教导太子的机会,弹劾汪广洋。
宋濂是君子,朱元璋、朱标都了解他,也明白,这老头倔得很,应该是不愿意。
所以到刘伯温家大闹一场,但后来被刘伯温说服了。
朱标感念宋濂的恩情,而且十分欣赏这位老师,所以求情。
至于朱元璋,这位千古一帝想的更远。
但他们不知内情,误会了。
这时候,通政司送来宋濂的奏折,朱元璋看都不看,直接问道:“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朱标说道:“老师耿直忠诚,此时送来奏折,定然是不想借儿臣的口,向父皇进言,而是要直接弹劾汪广洋。”
“儿臣以为,不准。”
朱元璋问道:“为何?”
朱标说道:“无论是宋濂、杨宪还是汪广洋,都是父皇给胡惟庸找的对手。”
“有汪广洋在,淮右帮内部分裂,无法形成合力,有宋濂、杨宪在,淮右帮外有强敌,不敢过分专权。”
“所以,儿臣以为,维持目前的局势,有利于朝堂稳定,政策施行。”
朱元璋对朱标非常满意,说道:“作为守成之君,你有这般见识,足矣!”
“但是不对!”
朱标更加疑惑,朱元璋说道:“之前朕任命汪广洋、胡惟庸为宰相时,你是怎么想的?”
朱标不假思索,说道:“郑伯克段于鄢!”
朱元璋虎躯一震,气概勃发,说道:“既然要克,要养狼,就得给他肉吃!”
朱元璋随手甩出奏章,扔给朱标,说道:“传朕旨意,准奏!”
朱标明白了,朱元璋要借浙东帮宋濂的手,搬倒汪广洋,给胡惟庸腾地方。
助长胡惟庸的骄狂自信,才好弄死他!
朱标接过奏章,疑惑问道:“父皇,胡惟庸不过是个狼崽子,值得您如此谋划么?”
朱元璋哈哈大笑,说道:“他当然不配!”
朱元璋要挑战的,从来不是胡惟庸,而是千年来形成的宰相制度!
他需要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