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袭中的晋军宛如一条长龙,前后各军绵延数里,戟枪如林,全军整肃,沉默的气氛给人以极大的压迫之感。
而在部队的前军,有一名骑着神俊战马,身穿金甲银袍的年轻将领,手持长约1丈,通体发黑的大枪,神采奕奕,目含精光。
他的名字是邓轶,不过其中的灵魂却是来自一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意外的来到这个东晋时代同名同姓的将门少年身上。
邓轶的祖上是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位列“云台二十八”之首,其后东汉一朝,子孙莫不封侯,世受皇恩。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邓轶的爷爷邓岳投靠荆州王敦,参与王敦之乱。事败之后,被贬为庶人,幸得东晋丞相王导所赏识,有所起复,屡立战功,拜平南将军,封宜城县开国伯。
他的父亲邓遐更是号称东晋第一猛将,曾架州横行江中,怒斩蛟龙,20岁便从桓温西征,灭亡成汉,勇武之名,举世皆知。不过在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却被慕容垂大败于枋头,死伤惨重,威望大损。于是桓温将战败之责迁怒到当时豫州刺史袁真身上,袁真不忿,分明是桓温轻敌冒进,不听劝阻所致大败却拿他泄愤,于是在寿阳率兵独立,投靠前燕。
这本和邓遐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邓遐与袁真既是同乡又是表亲,再加上桓温忌惮他勇猛果毅,遂罢免了邓遐官职。
无奈邓遐一身勇力,却赋闲在家,第二年郁郁而终。当时十三岁的邓轶只好替父亲守孝三年。
373年,独揽朝政的桓温受朝中王谢势力的阻挠,终究不能夺取晋室帝位,郁郁而终。死前似乎想起了邓遐这么一个人,于是封他的儿子,即邓轶西戎校尉的职位。
再说邓轶,年仅十七岁却已显现其父之风。身材修长,唇红齿白,面如冠玉,好似一个风流君子,但是细长的胳膊却有着无双勇力,尤擅弓射,有百步穿杨之能耐。桓温也是看出了他的能耐,有意提拔于他,让他在荆州军中任职。
一个狂风呼号,大雨急骤的夜晚,邓轶的灵魂占据了这副身躯,成为了一个“东晋人”,融合了东晋邓轶的所有记忆。
374年,张育,杨光叛秦,率众围攻成都,并派使者向东晋朝廷称藩。朝廷立刻下召,命冠军将军,竟陵太守桓石虔(qian)并益州刺史率三万荆州兵援助张育,而邓轶也在此次随行途中。
现在他奉命领兵三千作为大军前锋,在前方先行。
“将军,前方已经是垫江郡了”邓轶身旁一位年约30,身披甲胄的男子说道。
他的名字是邓安,是邓遐的家臣,邓遐去世后,一直作为邓轶的左右手存在。
“下令吧,停止进军”邓轶沉声道。垫江郡已经是前秦势力范围了,也就是说晋军已经要进入蜀地了。
“王真,你率领斥候去侦察前方情况,找一些对当地熟悉的村民”一位将领抱拳而行,带着几十名士兵远去。
邓轶望着前方郁郁葱葱的群山,碧绿的江河,陷入了沉思。
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三个月了,他也已经慢慢的习惯了这个时代的生存方式。父母双亡,没有什么兄弟姐妹,只有一个二爷在任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远在天南。面对这个五胡乱华,民竟以相食略尽的时代,他也曾陷入无限的迷茫,不知该向何处而去。但是在这个人吃人的时代,只有自己掌握力量,才不能任人宰割。
此次出征是他相求而来的,酷爱历史的他对这段历史也有一些了解,深刻知道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呈现在面前,到时候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也不过是像原主一样泯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罢了。
但若是能在这场变动中获得一份力量,好男儿谁不想像宋武帝刘裕一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呢?”,拯救万民于水火。况且现在的刘裕也是不过十岁稚童。
邓轶紧紧握紧手中大枪,目视前方。
花开时节,却正是兵戈再起之际,
就让这场大幕的先从蜀地拉开吧!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