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自沉云自起,夕阳空落马空蹄。风华便随流年逝,多少胡笳与羌笛!君不见,白衣如雪泪如洗,烟火连天风连旗。泪如洗,旗连风,从来成败一杯中。当时谁家女,顾盼有相逢。中间留连意,花楼几万重。十步杀一人,慷慨在秦宫。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奈何江山生倥偬,死生知己两峥嵘。宝刀歌哭弹指梦,**纵横覆手空。凭栏无语言,低昂漫三弄:问英雄、谁是英雄?
——温瑞安《三叠》节选
锯齿牙山,仅听名字就浑身带刺儿,让人感觉贼拉拉的疼。因为于七,这里将是清军的梦魇,虽然清史稿对这段历史只记载了寥寥数语,然而可以说那上面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成百上千清军的鲜血。所以后来清军要杀遍半个胶东,即使于七已经隐姓埋名十余年后,因为清廷给于七单独命名的一条法律《于家连坐法》连坐而死的案子,依然在发生。
只是‘钻天的于七和土遁的王伦’再也找不到了。直到多年后,雍正皇帝因为仰慕螳螂拳而来到了崂山华严寺拜访他的偶像,偶然得知那个他心中的偶像,一代名僧、螳螂拳的开山祖师善和大和尚,竟然是钻天的于七,那个大清朝的冤家、三万八旗精英的梦魇,雍正皇帝的心情真的是非常上下[忐忑]。
于七终于找到了,却已经是一座墓塔,确切的说应该是两座,为什么呢?这又是七爷和世人开的一个玩笑,所有人都以为善和大和尚的僧塔里才是于七,然而于七却又可能是善观。七爷也许至今还在西方极乐世界为他临死前跟世人开的这样一个玩笑而得意呢,然而雍正爷却不敢因为被七爷愚弄了而发火。
您想啊,人家四爷千里迢迢来到山东,以为是来拜佛,结果却拜到了一位活阎王、死对头,这上哪儿说理去?于七也不再是于七,早已变成了一代高僧。历史真是跟四爷雍正皇帝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这让他必须做一件事来摆脱心中偶像变成于七的残酷打击。
于是乎雍正爷提笔书一匾额,为于七留下了‘观澜’二字,用以表彰七爷浴血抗清时的英勇事迹,当然了,这只是笔者瞎猜的,雍正爷指不定心里怎么骂的娘呢。四爷该会是哭着走的吧,但是皇帝御笔亲书的‘观澜’二字却永远的留在了华严寺、留在了山东。
七爷的好战友漳水八君子之一的董樵先生曾有诗云:“亡国须眉盖献媚,入山血泪自藏书。”是啊,为了心中的大明,好汉们的血泪似乎永远也说不完,真正以客观的心态描写这段历史的人也不见得很多,很多历史界人士都以官方的口吻称七爷为匪。
可七爷原本家里有的是钱,山东首富,自然没必要去当什么匪类。起义之后更是一不偷盗二不抢劫,只是打开府县的粮仓赈济百姓;失败之后还被清廷籍没了万贯的家财,试问有这样往外撒钱的匪类吗?所以说七爷到底是不是匪,只有见仁见智了。
七爷的故事正史不爱写,七爷的大侠风采早已变成一座僧塔永远矗立在山巅。然而七爷虽以不在江湖,江湖上却始终都是七爷的传说。就如笔者,便是在口口相传中认识了七爷的名字,信仰了七爷这位清初的头条好汉。
那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每当胶东的迎春花盛开之际,百姓们便会抬头仰望天空,浮想曾经往事,他们还会指着迎春花说:“七爷已经重生,他又将带领我们继续战斗!”
强敌再次来袭,誓要削平锯齿牙山,于七等一众好汉已经与强敌大战了一年有余,虽然损失很大,但是清军的损失更大。然而这次战斗清军真是下了血本儿的,摄政王有令:不惜代价剿灭于七乱匪!
所以锯齿牙山之下,强敌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到此时,小小的牙山下已经汇聚了大清的九省联兵共计二十万兵马,其中仅仅正红旗蒙古固山额真、靖东将军济席哈的一支大军便是三万满蒙精锐。还有兵部郎中舒木录图喇和山东总督祖泽溥也都各带精兵猛将把锯齿牙山围成了一只大粽子,这便是清初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三大帅、六将军,九省联兵战于七!!!
祖泽溥和祖大寿是什么关系笔者就不说了,笔者敬重祖大寿是一位英雄,是一条汉子,炮毙老汉王,一生与老汉王和皇太极的后金军多次血战,诈降之后还能挑旗再战。被迫投降后的有生之年,也从未给大清进过一言,所谓写给洪承畴的一封劝降信也是空D无物,应付了事。这样的英雄虽然趋于无奈而最终投降,然而他的一生足够让人感佩。
而如今的三大帅,正端坐在于家大宅里指挥着二十万大军对于家好汉的包围,在最后一次反攻清军的山北驻地——营盘之后,好汉们伤亡惨重,已无力再组织成规模的反攻。因此从最初的控制许多山头,到慢慢地被压缩向了锯齿牙山的三牙主峰,战局愈加艰难。所谓三牙主峰,便是大牙、二牙、和三牙,其中二牙最高,为牙山第一高峰。
营盘,是清军山后大营,屯兵十余万之巨。好汉们对包围牙山的最大一处清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