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良玉回到家乡四川时,她已经被父老乡亲奉若神明。当她走在成一都的街头时,迎接她的成一都百姓都是纷纷在道路两旁对她焚香跪拜的,因为她是他们活着的丰碑和永远的守护神!
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她百战百胜,换来了兄弟子侄先后牺牲在保卫同胞、保卫家国的战场。她当得起百姓对她的一拜。然而她的努力却换不回一个太平世界,赢不回一个朗朗乾坤。唯一能够留下的,就只有家乡父老的信奉、大明百姓的爱戴和后世的无限崇敬。
不止百姓崇拜她,连皇帝也崇拜她,当皇太极被吓跑后,北京安全了,崇祯帝大喜过望,特意在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其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其二: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其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其四: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第一首诗里的‘由来巾帼甘心受,’大概是崇祯皇帝也在为秦良玉忍辱负重的过往感到自责吧。而第三首里的‘不是昭君出塞时,’则是这位苦命皇帝一生不投降、不和亲的抱负。而最后一首里的‘丹青先画美人图’,秦良玉真的做到了,而且也是至今的人类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做到的女性。崇祯皇帝一生仅仅赋了五首诗赠予他人,而秦良玉一人独占四首。
史载秦良玉解除了后金的包围,率军进驻北京时,“驭军严,秋毫无犯”,“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北京宣武门一带的四川营胡同,便是当年她和石柱军的驻地。那驻地的大门上刻有“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
请大家注意‘伟人’两字,从明末至共和国开国,称得上伟人的能有几人?而这个评价对于秦良玉来说,真的是当仁不让。她带领士兵及家属纺棉织布,北京四川营附近的十几条‘棉花胡同’都因此而得名。清人的一首《四川营吊秦良玉驻兵遗址》诗中道:“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钲声杂纺声。”
崇祯终于因为他自己的穷兵黩武和不顾百姓死活而葬送了汉家的花花江山。他本该试着学习秦良玉身上的伟大,他本该将执政的主要精力用在削弱番王、整顿吏治和给予百姓土地还有生存权利之上。朱姓诸王也早已成为了一群食人肉、喝人血、吸人骨髓的恶魔,数十万的皇族占据着这个国家一半最肥沃的良田;大明的官吏们大多数人只知道贪墨、党争和媚上。这个帝国已经腐烂透顶了,如果无法改变这些状况,他的外敌只会越来越强大;他的内部叛乱永远也无法平息。
就是强大如秦良玉也只能独自哀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可直到大明已经亡国了,崇祯也已经自缢了,秦良玉依然在战斗,依然在保卫着四川地方和大明的疆土。
是时,张献忠的大西起义军面对着死对头李自成重新迅速崛起带来的压力,迫不得已再次入川。虽是迫不得已,不过这个时候的大西军那也是见谁灭谁,打到哪里就抢占到哪里,是他历史上最顶峰的一个时期。这时的老张眼里根本没别人,连到了蜀中的一座张飞庙里以后,都敢拉着张飞的手说:‘嘿嘿,我说张翼德啊,你看看,你也姓张,我也姓张,咱俩肯定是一家人,也就别分彼此啦,干脆咱俩做连襟算啦。’也不知差一千多岁的俩人上哪儿找相差一千多岁的姐俩当老婆的,再说他也没问人家张翼德同不同意呀!此次入川的其实还不止大西军,还有整个起义军中第三支最强大的力量——罗汝才,来四川和张献忠连兵。
罗汝才其人就更不简单了,如果没有他给了李自成重新起家的部队,李自成在商洛山当缩头乌龟的时候,根本再也无法重新崛起。张献忠和李自成之间的数次矛盾,也都是他从中调和的。如果没有此人,不用等到最后一次进攻潼关,起义军之间就会发生彻底的火拼,那样明军也不用打,站在一旁看热闹就成了。
如今罗汝才与张献忠联兵进攻四川,地方上的强寇、官军都纷纷投降。不投降的就等着被灭吧,两人可是带来了数十万兵马!可唯独对秦老太君的驻地石柱,张献忠和罗汝才必须绕着走,真是得罪不起呀。
就算张献忠这样害怕招惹到秦老太太,秦老太君也没有饶了他,特意寻到起义军来灭他们。起义军围攻太平,年近七十岁的秦老太君再次爆发了。古稀之年的她依然可以跨马提枪再次上阵,一杆暴雨梨花白杆枪照样打得起义军各个狼哭鬼嚎,鸡飞狗跳。
没有任何好话可以商量,骑着桃花马,秦老太太一路追杀,单骑所过之地遍是起义军的尸体。要是抓住了张献忠和罗汝才,老太太只准备揪住这俩家伙的耳朵问一句话: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