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一星期,全校师生员工忙碌起来。每天下午四点钟以后,到处有人准备节目,有的练红绸舞,有的排小歌剧。还有几位教师准备表演京戏,他们“龙格龙,龙格龙格……”“框气呆气”,“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的声音,传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学生会筹办了一个名为“一切为了伟大祖国”的展览,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叫作“祖国大规模建设的先声”,内容是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一部分是“支援最可爱的人”,内容是朝鲜前线的胜利战果与英雄事迹;最后一部分是“攻克科学堡垒”,内容多半是本校同学的学习成绩——作业、课外制作的工艺品……杨蔷云负责组织第一部分的材料。她当然十分乐于接受这个任务。除了李春,全班同学都帮助她。(她也去找李春了,但李春正在忙于写自己的一鸣惊人的剧本,拒绝了)大家从各种报纸杂志上找出了有关鞍钢建设的一切消息、通讯、图片。她们给鞍山的工人写信,袁新枝辅导的少先队中队,还把孩子们细心采撷的花籽寄给他们,请求来信说说鞍钢的情况。回信一封一封很快地收到,工人们还答应在年前寄一截无缝钢管的模型给她们,作为贺年礼物。这消息轰动了全校,人人都谈论这件喜事。
人们不仅谈论礼物,还谈论鞍钢的一切。每天早晨,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女广播员用她亲切动人的声音,向学生们讲述鞍山发生的事情以后,全体同学自动地站起来热烈鼓掌。然后,在课堂里、走廊里、饭厅里到处有人谈论:
“记住了吗?建设鞍钢的设计图纸有多少吨重?”
“对了,光是那一个螺丝钉就好几吨。”
“去吧,那不叫螺丝钉,那叫地脚螺丝!”
“来,咱俩对一对,那是‘〇一九二工程’,十一号基地,挖掘土方七千几百立方米?需要的零件是二百几十吨?”
说这段话的是一位数学很不好的同学,但她用自己的全部脑力,努力记住了这一连串数字。
“瞧!”她们指着图片说,“这两个女电焊工,半年前还在乡下喂猪,现在……”
一九五二年冬天,谁的心不向着鞍山,不向着我们多难的祖国破天荒第一遭的现代化工业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像一个巨人,一只手在烽烟中坚守住上甘岭的阵地,一只手在怒吼声中洗涤旧时代遗留的污毒(“三反”“五反”),还有一条强壮的胳膊,已经为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打基础了。大家都知道,“建设”快来了。但没想到来得这样快!规模这样大!技术设备这样新!这些日子,不论是为新中国卧薪尝胆、流血流汗的老红军,还是仰望光辉夺目的未来的年轻孩子,谁想起来能不热泪盈眶,抖擞精神?
这些天,李春为她那个独幕剧,也是绞尽了脑汁。最初,在病中,她不过是想稍做尝试,试一试自己的能耐,也让别人看一看颜色。可是主意刚一萌芽,一切就不由自己了。“假如我写出了一个剧本……”这个思想一直盘旋在脑子里,最初使她快乐,使她兴奋,因为她所追求的“一鸣惊人”,现在有了实际的目标。后来,这思想却像鬼魂一样地缠绕她。她吃饭的时候想,看书的时候想,睡梦中一翻身,她微笑又觉得惶恐。和杨蔷云在一块儿,她想:“你们等着瞧吧。”从北京剧场走过,她想:“如果我的剧在这儿上演……”《天津日报》上登了一篇中学生写的小说,她慌张地拿来看,一边看一边心跳:“他也是中学生,我也是中学生,难道,我……不如他?”又羡慕又嫉妒,一晚上都觉得憋气得慌。
最初,写什么好像很清楚,她想写一个聪明、正确、有头脑的学生如何受同学们的误解,受他们的打击。这个剧结束时候的台词她都想好了,是这样的:
团支部书记(向那个同学说):我们再也不理你了,你落后,你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要求……(下)
那个受打击的同学:让你们笑你们的去吧,让你们骂你们的去吧,我是我!时间像流水一样地逝去,光阴永不停留,可是我的心,我的心啊!
这段结尾的台词,总在李春耳边回响。它到底说的什么,她自己也弄不清,但她仿佛传达了某种感情,仿佛有些个“深刻”。
李春开始写了,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写不出来。星期日,她不看电影也不遛大街,一个人远远跑到北京图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