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周景正抓紧抄书,院子里传来杂乱的人声。
他向窗外望去,看见柳青青正陪着一行几人走过门前,打开了他隔壁的房门。
这是所说的走方艺人到了?
周景走出房门,想着和他们打个招呼。
对方一共四人,两男两女。一男一女年龄都在三十出头,看样子是一对夫妻。
一位小姑娘年约十四五岁,长得明眸皓齿,月貌花容。
另一位是约有十二三的男孩,也是眉清目秀。
柳青青刚打开房门,看见周景,连忙向那些人介绍说:“这是周景小郎君,是我们的贵宾。这几位是新来的,要在咱们这驻演一段时间。”
双方行礼问好,周景问道:“请问你们从事什么艺术表演?”
虽然话语不常见,几人都听懂了。那位妇人回道:“好叫郎君得知,我们是一家人,这是我的官人,还有一双儿女。唱的是豫西小调。还请郎君多多关照。”
豫西小调?这是什么?周景有些不明白。
看着周景迷惑不解、欲言又止的样子,那少年笑道:“哥哥,我们是用梆子唱的,也叫梆子戏。”
周景一下子明白过来,惊喜道:“豫剧?”
几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豫剧”是什么。
周景又说:“河南梆子?”
“对,也有人称为河南梆子。”总算找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词。那位妇人高兴的说。
豫剧在周景前世可是个大剧种,得到了广泛地流传。只是不知这时候发展到什么地步。
周景对此还了解不多,只好说:“这可是一个很好的剧种,将来一定会发扬光大。”
几人听了周景的话,都谦逊地表示感谢。只有柳青青的双眼熠熠生辉。
周景回屋继续工作。等到手累的时候,出门来到勾栏,他想听听“河南梆子”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勾栏里可以说人山人海,各个档口都是人。新来的走方档口那处也是满满的人。
周景就站在栅栏外边听了一会儿。原来这时的“河南梆子”还不成气候,就像周景刚来时遇到的评书一样,都是一些小段,多是劝人行善、好心得好报的小故事。
周景心里有了底,也就不再逗留。继续回去抄书。
到了晚饭时候,新加了四个人,三张大桌子都坐满了。
仍如昨天一样,高衙内又是十两银子,总收入二十贯左右。安文高兴的直咧嘴。
看到大家各摊都报收益,新来的戏班也说了自己的收入,有两贯多钱,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情况。
柳青青笑道:“这都是周小郎君的功劳。”
戏班几人不解,用疑惑的眼神询问柳青青。
周景连忙打住:“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说这些了,吃饭吧。”
饭后,李月跃跃欲试,想要周景继续昨天的演唱。
柳青青连连用眼色阻止她。
今天来了新人,不知周景是什么心思,还愿不愿意展示唱歌的技艺。
周景看到后笑了,说:“李月妹妹,你想说什么就说吧。”
李月这才放开胆子说道:“周哥哥今天还唱新歌吗?”
大家的目光都向周景望来,有期待、有不解。
周景摇摇头,说道:“今天不唱新歌。你们练的怎么样了,能把昨天的歌唱起来吗?”
李月嘟起了嘴:“我们都记住歌词了,可是不会唱。”
周景笑道:“好,现在我来教你们。”
话音刚落,几位琴师连忙起身去拿乐器。歌舞班的八位女子,包括柳青青,全都站在一起,整齐地排成两排,殷切期待着。
周景先从《乡间的小路》开始,用手打着节拍,一句句地教起这首歌。
自己唱好说,教唱歌可不容易。一遍又一遍,从单句教唱,到整段唱出,再到乐器伴奏合成,一首歌完成,花了一个多时辰。
周景出了一头汗,不过他心中很是惊喜。这些女子果然是艺术人才。才一个多时辰,就把一首歌练会了。
周景说道:“今天就到这里吧,先学一首,你们巩固一下。”
他转头看向戏班里那位十四五岁的少女。笑道:“这位姐姐,我看你刚才也在跟着学唱,你能唱了吗?”
那位少女脸上一红,嗫嚅着说:“对不起,这是叫歌吗?真好听。刚才我忍不住跟着唱了,可我不会唱出去的,请您原谅。”
原来,按照这时的规矩,不能偷学别人的技艺。
周景连忙说:“没事,你想学就学吧,我这不讲那些规矩。”
他接着说:“只是你唱的戏腔和这个不一样,我不知道学这些对你唱戏有没有干扰。请你自己考虑是不是要学,如果想学我欢迎。”
那名妇人在旁说道:“谢谢小郎君的宽宏大量。学这样的词曲应该影响不大,不过为了保证戏腔的纯净还是不学的好。小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