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整整绕了一大圈。
这一绕,就绕了小半个月的时间。
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大明,朱慈烺分别敲定了卢象升、曹文诏、祖大寿、这三员猛将。
而且,还带回来一个猛人,吴三桂。
人,算是口头上敲定下来了。
但是,朱慈烺知道,有一件事,如果他不去做,这敲定下来的几员猛将,也是难以拢住的。
这件事就是——银子!
这一圈下来,几员猛将算是敲定了。
可是,朱慈烺的海口,也算是夸下来了……
他对每一员猛将都承诺了,大明,从今往后,将不会拖欠一两饷银,不拖欠一粒军粮。
这是整个大明三百年来,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曾做到过的事情……
卢象升要一边打仗,一边筹备15-20万人的队伍。
就算是筹备一只二流战力的队伍,一年下来,不准备个几千万两银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曹文诏两万骑兵,祖大寿两万关宁铁骑。
这四万骑兵,一年要多少钱呢?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骑兵的基本装备:
1:战马、马具、长矛、腰刀、铠甲、马鞍、马蹄铁、等等。这还只是一个骑兵必须配备的东西。
2:几万骑兵需要的铁匠、工匠、杂役、至少需要数千人,还得是带薪那种。
3:骑兵口粮,战马口粮,杂役工匠等人口粮,军饷。
4:战损、维护、修缮、等等……
这些东西,粗略算算,一个骑兵,一年至少得二三百两银子,这还只是最低打算的轻骑兵,这已经是最低限度的算法了。
如果是重骑兵,就更不一样了。
这些东西,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就一匹马在战场上跑,不费什么钱,但是其实,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需要国库掏银子……
而似崇祯这个年代,骑兵如若想打仗,几乎就没有待着的时候,最贵的战马消耗,更是惨重。
所以,想要保持这几万骑兵的数量不变,那么,至少,一个骑兵得有五百两银子,才算能勉强支撑下来……
如此算下来,光光这四万骑兵,一年,需要的白银就是——2000万两!
这还只是纸面计算,事实上是,即便给这四万人,再投2000万两,它依然能花进去……
这还只是区区四万骑兵。
还有卢象升的十几二十万的骑步混合兵呢,那都是一个个张着嘴等着吃银子的……
光光骑兵的四万人,一年最少就得需要2000万两。
卢象升20万人,想要让其常年在线,那么,再不济,得给人家准备3000万两,才算不过份……
所以,朱慈烺拉下来的这几支队伍,一年至少得5000万两白银,才能勉强持续运转。
当然,朱慈烺不必一下子掏出一年的军饷来。
但是,至少也得掏出一两个月的来吧?
也就是至少得500万两,才算勉强能过得去!
所以,朱慈烺必须立刻马上得搞出500万两银子,才能让这几位猛人,相信朱慈烺。
才能让这几位猛人,放心大胆的带着兵,去给大明剿匪……
然而,现在的事实是,大明国库的最后几十万两银子,已经被朱慈烺掏空,给了卢象升了……
大明国库,现在就剩下一点银子,用于皇宫内部用度开支……
毕竟,宫里那么多人,也得要吃喝嘛……
事实上,宫里的开支,已经被逼得崇祯动用内帑来维持了……
内帑,就是皇帝的小金库……
而嗜钱如命的崇祯,能够被逼到使用自己的小金库?
可见大明问题之严重。
须知,崇祯之抠门,抠门到死的时候上吊,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裤子,由此足见大明真是到了迫不得已之时。
无论哪个朝代的更迭,还是哪个国家覆灭,究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这个原因就是:财富分配不公。
换句话说,代表财富的银子,全部被聚集到了少数人的手里,从而使得多数人忍饥挨饿,乃至困苦而死。
如此财富分配不公,引发了阶级斗争,斗争的结果,就是朝代更迭……
既所谓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崇祯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朱慈烺可是明白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崇祯帝时期的大明,是亡于没有银子。
一个人,没有钱,都是分文憋倒英雄汉,又何况,是一个国家?
崇祯纵有千般本事,万般能耐,没有银子,依然是很多事儿干瞪眼,什么也干不了的……
没钱发军饷,谁给你玩命杀敌?
没粮食吃饭,谁饿着给你打仗?
没钱增兵扩马,谁给你死命忠君报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