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这几年荣国府内喜事不断。
先是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李大人家的姑娘,贾宝玉多了位端庄肃穆的嫂嫂。
而后贾琏也成了亲,娶的还是王熙凤。
不过王家不知为何,本就定了亲,却硬生生又拖了两年,才让王熙凤入门。
王夫人倒没说什么,但凡有人问起,都说是王家疼爱姑娘,舍不得王熙凤早早嫁出去。
王夫人可是亲姑妈,嫁过来有什么舍不得的?
这话却没人不识趣的问下去,反而转身询问起贾宝玉。
六岁的贾宝玉生得朱唇齿白,面容褪去了雪玉团儿的乖巧,多了几分少年的俊逸。
他自小便是颇有名声的神童。
别人家的孩子三四岁时话都说不清楚,他就能口齿清晰的背诵《诗经》《唐诗》。
别人家的孩子五岁开蒙都算早的,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开始涉猎《二十四史》。
自此之后,贾政外出与同僚有约时,也喜欢带着小儿子。
虽然总爱板着脸骂他‘孽障’,对着外人还骂他不懂谦逊二字如何写。
却又爱当着人让他表演背诵诗词,聊四书五经等。
惹得贾宝玉在心里翻白眼:如今谁还不知政老爷是个实锤的炫儿党?
贾母依旧如原著里那般,将贾宝玉视为眼珠子,但凡贾政说两句重话,她就赶紧拦住。
“咱们这样的人家,哥儿自小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养大,何必要去吃读书的苦头?”
说完就让鸳鸯将面前的桂花糕给贾宝玉送去。
贾宝玉很无奈的摸着自己的双层下巴,他每天努力锻炼都没瘦下来,都是因为太过沉重的偏爱。
贾政醉心书画,府上还养了几位清客,见次子聪慧非常,哪里会不稀罕。
但在教育问题上,他却不肯退让半分:“男孩子家,总得立得起门户!”
贾母心道:当年宝玉衔玉而生的事情,被多嘴多舌的传了出去,已经引起皇家忌惮,还不如让他当个富贵闲人。
贾政当年是有心走科举这条路,荣宁二府传到兄长贾赦这一辈,只是个不入流的三等将军。
若要延续家族的辉煌,只有靠科举重新进入朝堂。
他原本是想着长子在读书上颇有天资,将来必定能考中进士。
哪知道小儿子更是冰雪聪明天赋惊人,让他起了拳拳爱才之心。
何况若兄弟二人将来在朝堂上相互扶持,何愁贾家不能恢复昔日的荣光?
因此陪着贾母用过膳,贾政就催促着贾宝玉回去读书。
自打三年前贾宝玉拜师吴玉路,贾政对他的要求越发严苛起来。
好在如今的贾宝玉并非书里的贾宝玉,既不爱吃婢女嘴上的胭脂,也不觉得追求功名便是禄蠹。
因为他年岁小,吴玉路也有自己的事,便不要求他每日进学,而是每隔时日才去吴家给他讲一段内容,然后再布置作业。
而荣宁两府,也有一番改变。
宁国府自贾敬回来后,贾珍的日子便艰难起来。
他原先做了几年当家人,过的是逍遥快活的日子,白日里有青楼佳人玉盘美酒,晚上还有貌美的丫鬟暖床。
没成想,抛却红尘的亲爹回来了,虽说没将家主之位拿回去,可他住在府上就相当于多了位镇山太岁。
贾珍若是做得不对,贾敬抡起棍子就打,手下一点也不留情。
贾宝玉想起原著里贾珍的各种骚操作,比如想骂贾蓉的时候,便让常随当众唾他一口,浑然不将儿子当人看。
如今贾敬鞭策他,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而荣国府里,王夫人打算当甩手掌柜,慢慢培养王熙凤接手事情。
然而算盘打得好,可惜王熙凤不接招,一心只盼着先跟贾琏生个儿子。
贾宝玉如今吐纳术练到了第三重,将上进值兑换了新的功法,五感提升后,方圆百里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楚。
就听王熙凤对平儿道:“姑妈嫁进来没多久就生了长子,第二年又生了长女。”
“那时贾家还是老太太在管家,也不差她什么。”
“如今我只求着赶紧给大房开枝散叶,可别竹篮打水一场空。”
原著里的凤辣子如今成了贤惠人,听说每年还给庙里供奉香油灯。
贾宝玉最担忧就是王熙凤放印子钱。
这等阴损的事情,王夫人不敢做,而这位凤辣子却是不怕因果报应的。
如今她暂时不管家,也不愁银钱的事,贾宝玉也松了口气。
只是读书和锻炼这件事上,他一日都不敢放松。
想着荣国府后来的凄凉,他必定要做官,还得是皇帝心腹大臣。
——————————
谢谢各位大大的收藏和票票
来源4:feilu